维恩

维恩

德国物理学家
1864年1月13日,威廉·维恩出生在东普鲁士(现俄罗斯)的菲施豪森(Fischhausen)。威廉·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热辐射与电磁学等。[1]1893年,维恩经由热力学、光谱学、电磁学和光学等理论支援,发现了维恩位移定律,并应用于黑体等学术理论,揭开量子力学新领域。1911年,他因对于热辐射等物理法则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文名:威廉·维恩 外文名: 别名:维恩 民族:斯拉夫 出生地: 毕业院校: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 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 代表作品:《流体力学》 主要成就: 出生年月:1864年1月13日 性别:男 英文名: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籍贯:东普鲁士菲施豪森 血型:A 星座:魔羯座 去世年月:1928年8月30日 身高:184

个人生平

1864年1月13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现俄罗斯)的菲施豪森,他的父亲卡尔·维恩是地主。

1879年在拉斯滕堡至1882年在海德堡读中学。

中学毕业后,1882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数学,同年转去柏林大学。

1883年至1885年在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的实验室工作。

1886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光对金属的衍射,以及不同材料对折射光颜色的影响。

此后,由于维恩的父亲生病,维恩不得不回去帮助管理他父亲的土地。期间他有一个学期跟随亥姆霍兹。

1887年完成了金属对光和热辐射的导磁性实验。

1890年,父亲的土地变卖后,维恩回到亥姆霍兹的身边,作为他的助手在国家物理工程研究所工作,为工业课题做研究。

1892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大学任教资格。

1896年前往亚琛工业大学物理学教授,以接替菲利普·莱纳德。

1899年在吉森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1900年赴维尔茨堡大学接替伦琴,同年出版了教科书《流体力学》。

1902年,他曾被邀请接替玻耳兹曼出任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1906年又被邀请接替保罗·德鲁德出任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但他拒绝了这两个邀请。

1920年底前往慕尼黑,再次接替伦琴,直到1928年逝世。

家庭生活

1898年与路易丝·梅勒(Luise Mehler)结婚,有4个孩子。

威廉·维恩的表弟马克斯·维恩(Max Wien)是高频电子技术的先驱。

学术成果

1896维恩研究了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问题。他从热力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实验数据之后,得到了一个半经验的公式:即维恩公式。其中,El为在波长l处单位波长间隔的辐射能量;C1和C2是两个经验参数,通过符合实验曲线来确定;T为平衡时的温度。

维恩公式在短波波段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但在长波波段与实验有明显的偏离。后来,在进一步探索更好的辐射公式的过程中,普朗克建立了与所有的实验都符合的辐射量子理论。但是,在利用光学高温计测量温度时,人们仍经常采用维恩公式,因为它计算简单且足够精确。

维恩和拉梅尔发明了第一个实用黑体——空腔发射体,为他们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所需的“完全辐射”。维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93年提出了理想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lmaxT=常数。该定律指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与辐射能量密度极大值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由于辐射通量密度与辐射能量密度之比为c/4,所以在测出对应辐射通量密度极大值的lmax后,就可以根据维恩位移定律确定辐射体的温度。光测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取得荣誉

(1)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

(2)维恩是柏林、格丁根、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奥斯陆和华盛顿等科学学会的会员,法兰克福物理学会的荣誉会员。

(3)火星上有一个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