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鳍鱼

绿鳍鱼

鲂鮄科鱼类
绿鳍鱼(学名:Chelidonichthys kumu),俗称 绿翅鱼、绿姑、鲂鮄、国公鱼、绿莺莺、角鱼、红祥、大头鱼、蜻蜓角。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14~30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角钝圆,两颌及犁角具绒毛齿。头部、背面与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小圆鳞、头部及背侧面红色,并有黄色网状斑纹。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亚门:
  •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 亚纲:
  • 目:鲉形目 Scorpaeniformes
  • 亚目:
  • 科:鲂鮄科 Triglidae
  • 亚科:
  • 族:
  • 属:绿鳍鱼属 Chelidonichthys
  • 亚属:
  • 种:绿鳍鱼 C. kumu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 中文学名:绿鳍鱼
  • 中文别名:角鱼、蜻蜒角、大头角、观音娘角、盖丝文
  • 二名法:Chelidonichthys kumu
  • 分布: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

简介

绿鳍鱼(鲂鮄科)Chelidonichthys kumu

地方名:绿翅鱼、绿姑、鲂鮄、国公鱼、绿莺莺、角鱼、红祥、大头鱼、蜻蜓角。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14~30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角钝圆,两颌及犁角具绒毛齿。头部、背面与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小圆鳞、头部及背侧面红色,并有黄色网状斑纹。背鳍两个,分离。其两侧各有1纵列棘楯板;胸鳍长而宽大、位低,下方有3条指状游离鳍条,内侧为具斑点的艳绿色;尾鳍截形。后缘白色。

绿鳍鱼类生活于内湾多泥沙的海底,外形极为美丽,胸鳍很宽大,看来像翅膀一般,而且下方有3只手指一样的肢脚,可在海底攀爬及捕捉猎物。

该鱼是一条手掌大小的鱼,该鱼的鳍特别大,整个鱼鳍成绿色,边缘有一圈荧光蓝色,还有不同大小的蓝点,看起来十分漂亮。

产地、产季: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和渔期为:黄海和东海交界处。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

经济价值:绿鳍鱼是我国一般的经济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20.5克、脂肪14克、肉较细嫩,刺少。鲜食清炖或红烧均可,汆汤食之味甚鲜美。

种群分布

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和渔期为:黄海和东海交界处;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

经济价值

绿鳍鱼是我国一般的经济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20.5克、脂肪14克、肉较细嫩,刺少。鲜食清炖或红烧均可,氽汤食之味甚鲜美。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