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瘦蛇

绿瘦蛇

脊索动物
绿瘦蛇(学名:Ahaetullaprasina)为游蛇科瘦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菱头蛇、蓝鞭蛇、鹤蛇。分布在锡金、印度、经缅甸到中南半岛、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香港、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活习性为树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中文名:绿瘦蛇 拉丁学名:Ahaetulla prasina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Colubridae 亚科: 族: 属:瘦蛇属 Ahaetulla 亚属: 种:绿瘦蛇 亚种: 分布区域:南亚和东南亚;雨林、农田。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绿瘦蛇 别称:大蓝鞭蛇、鹤蛇、瘦绿蛇 二名法:Ahaetulla prasina(Reinwardt,1827) 命名人、时间:Boie, 1827 IUCN保护级别:LC 英文名:Green Vine Snake

简介

绿瘦蛇是一种树栖蛇,翠绿的体色能让它隐身于绿叶之间,纤细修长的身体非常适合在树枝上缠绕穿行。它头大嘴尖,眼睛大大的,视力极佳,而瞳孔呈横向线形,看起来总像眯着眼,好像是蛇界的“兔斯基”,让人过目不忘。

外形特征

绿瘦蛇不是瘦蛇,网上常常搞混藤蛇,蔓蛇,瘦蛇。

性情温和,具有1~2枚后沟牙,有轻微毒性。体形细瘦修长,成体全长1.5米左右,最大者可达2米。头大而细长呈六边形,吻端尖。瞳孔呈横向线形,看似眯眼。尾长,有缠绕性。身体背腹面均为绿色,腹面色明显浅于背面。栖息于山区灌丛上,昼行性。

型态特征:具有细长优美的体型,成蛇体色为浅褐色、黄绿色或荧光绿色,身体两侧有两行浅色的白线。

形态描述

体型极细而长,长可达1.5米。头较窄长,与颈区分极明显;吻端略圆而平扁,超出下领;眼大,瞳孔呈一横缝;颊区呈一凹槽;躯干瘦长侧扁,尾甚长而细。背面鲜绿色,腹面淡绿色,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呈二纵线纹。有4亚种。多于树林及灌木丛中活动,日行性强,视力极佳,行动迅速。捕食蛙、蜥蜴及小鸟。卵胎生,每年2次交配期。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生态习性

本种习性与外型和瘦蛇相当类似,常见于森林和农家附近。性情温和,具后沟牙,有轻微毒性。卵胎生,每次产下3-23条幼蛇,以小型鸟类、青蛙或小型蜥蜴为食。饲养温度白天为24-28°C,晚上降至22-24°C,湿度保持在75-80%。型态特征:具有细长优美的体型,成蛇体色为浅褐色、黄绿色或荧光绿色,身体两侧有两行浅色的白线。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常栖于林木葱茂处,亦见于田边杂草丛中或山坡路上,树栖。海拔:60~1620。

种群分布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常栖于林木葱茂处,亦见于田边杂草丛中或山坡路上,树栖。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饲养方法

护理比较简单,用高而阔,通风但坚固的饲养箱或专业饲养箱,底材可以使用专业的爬虫木屑,或旧报纸等,更要在其中预备一些枯枝(脱皮以及攀爬,应此种属树栖蛇类,要在饲养箱内放一些高一点树枝)水盆(喝水洗澡)另外配一些爬虫灯和电耗等赏和冬季保温。器材方便与观赏和冬季保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