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投资

绿地投资

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的投资策略
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1]其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企业在从事海外绿地投资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各跨国公司在组织管理模式方面的成熟经验,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争取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中文名:绿地投资 外文名: 别名: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 特点: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就业增长 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等 作用: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主要作用

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投资条件

(1)拥有最先进技术和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

(2)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而且能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只是实现资产产权的转移,并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因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创建新企业,这些有利的政策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投资优点

一、有利于选择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生产规模和投资区位。海尔集团选择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的汉姆顿建立生产基地是因为其众多的地理位置优势。汉姆顿生产基地是海尔独资企业,电冰箱厂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台,以后逐渐扩大到年产40万至50万台。

二、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风险。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例如在利润分配上,营销策略上,母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部调整,这些都使新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主动权。

三、创建新的企业不易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为新建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税收。海尔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总投资额达到1.26亿美元,创建了1250个工作岗位。

投资缺点

一、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创建企业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三、新企业创建后,跨国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自己开拓目标市场,且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惯例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相关对比

短期角度

尽管并购方式和新建投资方式的FDI都为东道国带来国外金融资源,但并购方式所提供的金融资源并不总是增加生产资本存量,而在新建投资的情况下则会增加。并购方式不太可能转移新的或比新建更好的技术或技能,而且可能直接导致当地生产或职能活动(如研发)的降级或关闭,而新建并不直接减少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资产和能力。当利用并购方式进入一个国家时,不会创造就业,还可能导致裁员,新建在进入时必定会创造新的就业。并购方式能够加强东道国的集中并导致反竞争的后果,而新建能够增加现有企业的数量,并且在进入时不可能直接提高市场集中度。

长期角度

跨国并购常常跟随着外国收购者的后续投资,如果被收购企业的种种关联得以保留或加强,跨国并购就能创造就业。这两种方式在就业创造方面的差异更多的取决于进入的动机,而不是取决于进入的方式。并购和新建FDI都能带来东道国缺少的新的管理、生产和营销等重要的互补性资源。从东道国角度看,需要FDI的原因部是FDI能够在新领域中带来资本(如工业产权),从而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多样化。总的说来在并购方式中,现有资产从所有者转移至国外所有者手中,而在绿地投资方式中,有现实的直接投资资本或效益资本发生了跨国的流动,因此在东道国,跨国公司所控制的资产至少在理论上是新创造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FDI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就业影响

外商绿地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不仅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破坏性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目标,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只注意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积极影响,过分夸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贡献,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

首先要肯定外商绿地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创造效应。在肯定这种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正确看待其就业创造效应的积极影响,不能高估,否则必然会形成误导,并产生严重的后果。第一,正确看待官方公布的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中国从业人数。第二,正确看待外商绿地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从理论来说,间接就业创造效应是存在的,但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在中国的外商投资项目,一是集中在见效快、效益高的一些项目上,二是集中在高技术领域。无论是投资在哪个项目上,这些投资在的产业关联度都较低。因为外商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由于处于全球战略和利润共享的考虑,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的采购、服务提供等绝大多数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因此对中国的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所创造的间接就业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外商绿地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其次要正视外商绿地投资对中国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充分肯定绿地投资对中国就业做出了贡献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由于中国统计上的缺陷,无法通过一定的数据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并购中国企业释放出了多少失业人口,也无法通过一定的数据来说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企业减少了多少就业人员以及企业停产或倒闭排挤出了多少失业人口,但是这种释放和排挤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其数量也是较大的。根据官方统计,到2001年底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从2000年底的8100万人减少到7640万人,2002年上半年又减少了120万人。2001年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人数减少了210万,2002年上半年又减少了30万。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减少了6000多万。尽管这6000多万从业人口的减少不能完全说是由外商对中国企业的挤压所造成的。因此不能低估外商绿地投资对中国就业产生的这种负面影响。

中国实践

综述n中国吸引的直接投资中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较少。“绿地投资”这种形式在继续采用,但是外方独资和外方控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中国在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取“绿地投资”(新建)的方式进入,比例高达48%;战略联盟方式为39%,收购兼并为13%。对外投资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所投资的技术多为适应性技术或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对技术进行严格保密的要求也比较低。

在“绿地投资”的策略上,不同的企业会因为自身条件和基础的差别而千差万别。针对内部企业间的信息不畅造成资源浪费,资本和资产的流动性差,增加了运营成本,以致资源的不可移植和不可再生导致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下降等矛盾。n

部分中国企业集团的成功经验说明,企业“走出去”进行绿地投资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练好经营管理的内功。这些内容包括:n

准确认识自己和对手n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和层次有相对差异,企业的优势也正是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的。因此,拟“走出去”进行绿地投资的企业应该首先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确认自己是否具有胜过当地企业的特别优势,如核心资产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等等,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当这些优势在有一定基础后,通过跨国经营与当地区位优势结合,企业就会快速积累和发展这些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n加快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n成功的企业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素质极为看重,因为只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才能够保证资金得到最恰当的运用,把产品和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与国际化接轨过程中无论从管理方法或思维方式上都必须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要加大海外公司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同时,由于干部轮换制度既不利于鼓励有经营才能的人发挥他们的专长也不利于培育和开发长期形成的人脉关系的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加快推动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起长期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企业,可鼓励经营者和员工将资产(房产、存款和股等)作为抵押,以自然人身份个人持股,并且允许私人持股比例超过50%,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外派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要把经营业绩与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大胆采用经营者年薪制、与所在国(地区)分配方式相衔接、带资风险承包以及期股、期权奖励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外派到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制订高标准的地区津贴,激励职工到艰苦的地方开拓市场。

n因地制宜地创造新技术n中国从事海外绿地投资活动的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从某种程度讲企业某些成熟技术对发达国家某些行业及某些企业来说,也具有相对优势。因此企业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造高新技术外,在跨国经营中应进行技术知识当地化,把已有的成熟技术与当地的市场需要相结合,研发出新的适用技术,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n采取灵活、创新的组织结构n由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和国际互联网的建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其主要表现是企业的网络化趋势逐步加强,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分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子公司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矩阵型公司架构。同时,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各跨国公司间还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企业在从事海外绿地投资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各跨国公司在组织管理模式方面的成熟经验,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争取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