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

中国特产鸟类
丝光椋鸟,雀形目,椋鸟科,中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全长225-235毫米。头、颈白色沾棕灰,上体银灰,尾黑色具绿紫色金属光泽。颈下有一不明显的灰色环。翼角及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辉黑的翼上形成翼斑。胸灰褐,腹以下白色。雌鸟羽色染褐,黑羽少光泽。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
    中文名:丝光椋鸟 拉丁学名:Sturnus sericeus 别名:牛屎八哥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鸟纲(Aves) 亚纲:今鸟亚纲(Neornithes)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亚目:鸣禽亚目 科:椋鸟科(Sturnidae) 亚科: 族: 属:椋鸟属(Sturnus)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简介

分类: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笼养出售。近年来,丝光椋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呈现明显减少。目前丝光椋鸟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全长225-235毫米。头、颈白色沾棕灰,上体银灰,尾黑色具绿紫色金属光泽。颈下有一不明显的灰色环。翼角及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辉黑的翼上形成翼斑。胸灰褐,腹以下白色。

雌鸟羽色染褐,黑羽少光泽。 雄鸟上体蓝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稍淡些,两翼及尾羽黑色,翼上具白斑。下体灰色,颏喉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从后颈至胸部有一暗紫色的环带。头顶部、后颈和颊部棕白色,各羽呈披散的矛状,嘴红色,尖端黑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部为浅褐色,体羽较雄鸟暗淡。

栖息于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常结群活动,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

分布状况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中国为华南及华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留鸟。分布数量不普遍。

习性

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大群。繁殖方式卵生习性迁徙时成大群。灰色及黑白色椋鸟。雄鸟上体蓝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稍淡些,两翼及尾羽黑色,翼上具白斑。下体灰色,颏喉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从后颈至胸部有一暗紫色的环带。头顶部、后颈和颊部棕白色,各羽呈披散的矛状,嘴红色,尖端黑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部为浅褐色,体羽较雄鸟暗淡。虹膜-黑色;嘴-红色,嘴端黑色;脚-暗橘黄。

迁徙:留鸟,部分在巢后期游荡

生长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农田、道旁、旷野和村落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

体型:体重♂65-82g,♀70-83g;体长♂200-232mm,♀206-222mm;嘴峰♂23-26mm,♀24-26.5mm;翅♂116-126mm,♀118-120mm;尾♂66.7-78mm,♀67-75mm;跗蹠♂28-33mm,♀27-31mm。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亦见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

繁殖: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洞和屋顶洞穴中。巢由枯草茎叶构成。卵为长卵圆形,淡蓝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8.5mm×20.4mm。

所属种类

属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雀形目

属鸟纲中的一目,该目种数最多,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所属鸟类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和习性都有极大的多样性,大多巧于在树木或灌丛间营巢,雏鸟为晚成性;鸣肌发达,大都善于鸣叫;喙、翼变化甚大;腿较细短;嘴全部角质,嘴基无蜡膜;足趾有四,均于一平面上,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树栖;后爪较其他爪为长,无距。

椋鸟科

椋鸟科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一个科,由大约107种分布於整个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的活泼、好寻衅的鸟类构成。体长16.5∼42公分(6.5∼16.5吋)。嘴微下曲,翼长而尖,腿和脚粗壮。主要为黑色,有金属光泽。一些有冠或有供炫耀的垂肉,或皮肤裸斑。在飞行或栖息时喋喋不休,经常大群地聚集在一起。分布广泛的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捕食大量的昆虫,但也吃谷物和小果实,与其他鸣禽剧烈地争夺食物。自从1890年引进北美(纽约中央公园)以来,此鸟已成群地增加,在城效和市区普遍地被视为害鸟。亚洲鷯哥(Gracula religiosa)是著名的能学话的笼鸟。非洲牛椋鸟属(Buphagus)从大动物皮毛中啄食扁蝨。有几种椋鸟现已灭绝,其中最奇怪的当属辉椋鸟(Aplonis mavornata),1774年在太平洋的某个地方采到一个标本,此後便未再见到。椋鸟科隶於燕雀亚目(Passeres)。  

椋鸟属

椋鸟属是椋鸟科的一个分之。体形适中,体长172~296毫米;嘴形直而尖,无嘴须;额羽短,向后倾;头侧通常完全被羽。世界共有16种,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中国有10种,见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台湾和海南等省。 

形态

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cm。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雄鸟整个头和颈白色微缀有灰色,有时还沾有皮黄色,这些羽毛狭窄而尖长呈矛状,披散至上颈,悬垂于上胸。背灰色,颈基处较暗,往后逐渐变浅,到腰和尾上覆羽为淡灰色。肩外缘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小覆羽具宽的灰色羽缘,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斑,外侧大覆羽具白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颈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暗灰色环。下胸和两胁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头顶棕白色,头顶后部至后颈暗灰色,其余上体灰褐色,往后变淡。腰和尾上覆羽灰色,额、颏、喉、眉纹和耳羽灰白色,胸淡皮黄灰色,其余下体灰白色,两翅和尾似雄鸟。虹膜黑色,嘴朱红色,尖端黑色,脚桔黄色。

物种保护

丝光椋鸟是我国特产鸟类,种群数量曾经较为丰富,而且分布也较广。但近来无论是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都明显减少,其原因主要是捕猎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因为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区活动和觅食,除易受农药危害外,也常被人们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出售,目前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Bird Life lntenational)列为世界受胁鸟类名录。我国目前还未见有具体保护措施,亦未将该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