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

汉语汉字
绊(读作bà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小篆文字中。《说文》中说“绊,马絷也。”这里说的便是“绊”的本义,指本义是御马的绳索。后也引申指用绳子套住牲畜等的足使不得行动。
  • 中文名:绊
  • 拼音:bàn
  • 繁体:絆
  • 部首:纟
  • 五笔:XUGH
  • 仓颉:VMFQ
  • 郑码:ZUB
  • 笔顺:フフ一丶ノ一一丨
  • 笔画:8

字源演变

“绊”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左边的“糸”字像绳索一般,而右边的“半”字其古字形是“从牛,从八”。“绊”是形声字。《说文·糸部》中说“绊,马絷也。从糸半声。”“绊”是由“纟”和“半”组成。“纟”表义,指绳索。“半”读作bàn,表声。作声旁。“绊”的本义为御马的绳索。又指用绳子把足系住。如“绊脚”。进而引申泛指牵制、约束、束缚。如杜甫《曲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又引申指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用于抽象意义,引申比喻阴谋、圈套。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bàn

名词

拴缚马足的绳索;拴缚。

装束,穿戴。

喻阴谋,圈套。

方言。维系器物两端的环圈。

动词

羁绊;拘束;束缚。

牵制。

走路或跑步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

用绳子把足系住。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博幔切

马絷也。从糸半声。

说文解字注

马也。

马部下曰:马绊也。与此为转注。小雅。絷之维之。传曰:絷,绊。维,系也。周颂曰:言授之絷。以絷其马。笺云。絷,绊也。按絷谓绳。用此绳亦谓之絷。此凡字之大例。有客其冣明者也。引申为凡止之偁。

从糸半声。

博幔切。十四部。

宋本广韵

博幔切,去换帮 ‖半声元1部

绊,羁绊。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博慢切,音半。《说文》马絷也。《玉篇》羁绊也。《增韵》系足曰绊,络首曰羁。《前汉·班固叙传》今吾子已贯仁义之羁绊。

又《韵补》叶彼巷切。《扬雄·交州牧箴》爰自开辟,不羁不绊。周公摄祚,白雄是献。 《广韵》绊,同靽。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p

uan

董同龢系统

p

uɑn

周法高系统

p

wan

李方桂系统

p

anh

两汉

西汉

东汉

uan

ua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p

uɑn

拟音/董同龢系统

p

uɑn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uɑn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uân

拟音/陈新雄系统

p

uɑn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合口呼

全清

博慢切

puɑn

集韵

去声

合口呼

全清

博漫切

puɑn

韵略

去声

愽漫切

增韵

去声

愽漫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寒山

全清

puan

去声

桓欢

全清

puɔn

中州音韵

去声

寒山

邦慢切

去声

桓欢

邦幔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全清

博漫切

puon

分韵撮要

阴去

阳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