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

消化内科疾病
细菌性肠炎是一种消化内科炎症,类型包括沙门氏菌、曲状杆菌、大肠杆菌等,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粪便有粘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里急后重感,即使便后仍有余便未尽的感觉。可用抗生素,在用药前要到医院做大便常规化验,细菌培养,以便根据生长细菌的种类选用恰当的抗生素。[1]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肠炎
  • 就诊科室:内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细菌性肠炎
  •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 多发群体: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
  • 传染性:传染性有
  • 常见症状: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
  • 常见病因:食用含有被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因传染引起
  • 传播途径:由于患者进食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病因

细菌性肠炎是一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其病因多为食用含有被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因传染引起;病原体不同,其发病机理亦有不同。

临床表现

细菌性肠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可包括发热、里急后重、剧烈腹痛、腹泻和肉眼可见粪便带血或带黏液,志贺菌属胃肠炎可能伴有抽搐。

早期症状

该病起病一般较急,不同病原体其前驱症状有所不同。

潜伏期可从数小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到2~3天(如产肠毒性大肠杆菌)不等。

具体症状亦有不同。志贺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早期便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等),最初为水样腹泻;弯曲杆菌所引起的肠炎早期症状为突发腹痛和腹泻,随后出现高热寒战、全身痛、头晕等全身症状。

检查编

如果患者出现大量水样腹泻,并有可疑不洁饮食史、饮用未经处理地表水、食用不洁食物、与患类似疾病的患者或动物接触等,可考虑细菌性胃肠炎。

诊断

为诊断该病,一般医生会进行以下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检查,以评估患者体液及酸碱平衡状态;医生会基于患者病史和流行病学因素(如免疫抑制、近期旅行、近期抗生素服用)、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粪便检测,如伴有发热的急性炎症性腹泻一般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培养出致病的细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是最常见的腹泻性疾病,非血性腹泻、呕吐和发热是儿童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表现,如果肉眼观察到粪便中有血液或黏液,一般可排除病毒性肠炎,应考虑细菌性肠炎或其他病因。

肠道外感染

如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以及肺炎也可引起急性非血性腹泻,通常为轻度且呈自限性,常伴发热或呕吐,但该类疾病多有其自身器官引起的原发症状,如中耳炎以耳痛、耳流脓为主要症状;泌尿道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

抗生素腹泻

包括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使用相关出现的腹泻,该病发生机制与肠道致病菌过度生长破坏了粪便正常菌群有关,此类患者有长期服用抗生素。

治疗

细菌性肠炎是由特定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急性期主要治疗手段为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如症状未见缓解可经验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慢性感染需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了解病原体情况再行治疗。

预防

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加强卫生教育,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食物;注意加强免疫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