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

素食主义

有关饮食的文化
素食主义是一种有关饮食的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为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倡导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的身体,只以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来维持生命。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义可食用蜂蜜、奶类和蛋类等动物产品,而另一些纯素食主义甚至不食用包括蛋类、奶制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1]
    中文名:素食主义 外文名:vegetarianism 别名:

概述

素食主义(vegetarianism)是一种有关饮食的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为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倡导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的身体,只以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来维持生命。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义可食用蜂蜜、奶类和蛋类等动物产品,而另一些纯素食主义甚至不食用包括蛋类、奶制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

素食主义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在美国有1/10人口、英国有1/6人口已经或正在考虑成为素食者。

历史

西方的素食主义

素食主义最早源自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传统,地中海东部的文明也是一个来源,但两者关系并不大。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只是近现代才开始的。

天主教时期

在天主教早期的圣徒时代,许多人对肉类带来的不洁心怀恐惧。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和中世纪,许多神职人员和隐士出于禁欲主义放弃食用肉类。

中世纪及新时代的早期

中世纪的新宗教也把放弃肉类看作是苦行的一部分。这也是区别教徒和教义规定的正统苦行僧的标准。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之所以流行素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拙劣的贮藏方式,导致肉食很容易变质、腐臭、生蛆,这些不新鲜的食物导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们失去了食欲,同样不新鲜的肉食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丧失了,还容易传播疫病,令群众健康情况恶化。因此这个时期,素食非常盛行。

十九世纪

英格兰人显示了对于实行和宣传素食最强的倾向。

1801年第一个素食协会在伦敦成立,英格兰其他城市纷纷紧随其后。19世纪出于道德因素的素食主义代言人是诗人雪莱。1847年雪莱创立了“素食社会”组织。英国公众中素食主义的典型代表是萧伯纳。

二十世纪

1908年,国际素食联盟成立。

中国的素食主义

相传,成汤灭夏桀于乙卯日,武王灭商纣于甲子日,之后历代为避免重蹈覆辙,便于这些日子斋戒,修养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为习俗。人们出于对祖先的祭祀和对鬼神的敬畏,引入了斋戒素食的习惯《礼记》中云:“逢子卯,稷食菜羹”。

《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是中国的素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南朝梁武帝萧衍将素食主义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出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倡导素食,西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

宋代,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已经有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至元明清三代,素食文化愈加丰富。清代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所记录素食逾百种。

近代,孙中山成为素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建国大纲》中写道:“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分类

纯素食主义

纯素食主义或严守素食主义会避免食用所有由动物制成的食品,例如蛋、奶类、干酪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分严格素食主义者也不使用动物制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动物性成分的化妆品。

斋食

斋食(Buddhist vegetarianism)会避免食用所有由动物制成的食品和包括青葱、大蒜、象大蒜、洋葱、韭、薤、虾夷葱在内的葱属植物。

乳蛋素食主义

乳蛋素食主义(Lacto-ovo vegetarianism)不食肉,会食用部分动物制成的食品来取得身体所需之蛋白质,像是蛋和奶类。

奶素主义

奶素主义(Lacto vegetarianism)不吃蛋及蛋制品,但会食用奶类和其相关产品,像是奶酪、奶油或酸奶。

蛋素主义

蛋素主义(Ovo vegetarianism)不吃奶及奶制品,可食用蛋类和其相关产品。

生素食主义

生素食主义(Raw foodism)是将所有食物保持在天然状态,即使加热也不超过摄氏47℃。生食主义者认为烹调会致使食物中的酵素或营养被破坏。有些生食主义者叫作活化生食主义者,在食用种子类食物前,会将食物浸泡在水中,使其酵素活化。

果食主义

果食主义(Fruitarianism)仅食用水果和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实,不包括肉、蔬菜和谷类。

耆那教素食主义

耆那教素食主义(Jain vegetarianism)可以食用奶制品,但不食用蛋制品、蜂蜜和任何形式的根茎食品。

半素食主义

半素食主义(Semi-vegetarianism)可能基于健康、道德或信仰而不食用某些肉类,像是不食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红肉是最普遍的类型,这些人会食用部分禽类和海鲜。这不是传统的素食主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半素食主义包括:

1、弹性素食主义(英语:Flexitarianism):这类的人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偶尔会食用肉类。

2、鱼素主义(英语:Pescetarianism):这类的人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偶尔会食用鱼和其他水产品,但不食用其他陆地动物。

3、禽素主义(英语:Pollotarianism):这类的人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偶尔会食用鸡肉,但不食用哺乳动物的肉,即所谓的“红肉”。

4、白肉素食主义(英语:Pollo-pescetarianism):这类的人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偶尔会食用鱼和鸡肉,但不食用哺乳动物的肉,即所谓的“红肉”。

原因

宗教因素

1、世界上许多素食者都是基于宗教的因素而食素。

2、佛教主张不杀生,佛教《涅槃经》:“佛说:吃肉的人断大慈悲种子”。另外在佛教的《楞严经》中还有“永断五辛”的说法,五辛是葱、蒜、洋葱、韭菜及兴渠,在佛教中认为去除五辛之后才是真正的素食。中国佛教可以食用奶制品,但不食蛋。虽然酒为谷类或水果制成,但因为喝酒会乱性,故不可食用。

3、回教徒不能吃猪、狗、驴肉。

4、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亦主张吃素,他们在台湾的教会还生产了不少高品质和口感的素肉、素肠等,使会众从肉食过度到素食的过程更轻松。

5、道教有《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

6、印度教提倡非暴力,认为愈有文化的人愈食素,因此婆罗门大多数吃素,即使刹帝利也不想吃肉。

7、巴基斯坦信德省一些穆斯林受印度教影响不吃肉。

非宗教因素

有些人会因为传染病等环境因素、道德因素、保护动物、健康、减重或其他个人原因而吃素。疯牛病可能是因为牛吃了受污染的饲料而引起,而这些受污染的饲料却是源自病牛的内脏,这些复杂而令人作呕的关系,使一些人发起拒食肉类的行动。

环境因素:联合国“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小组”于2010年6月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发出具有争议性的呼吁: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做出显著的改变,从以动物蛋白为基础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转变,以减少环境的压力。

能源危机:对食物的选择,跟能源危机也息息相关。生产肉类食品的整个生产线,一切以消耗能源的机器取代人工,控制室内温度、运送饲料、清理牲畜之排泄物等,浪费了许多土地、水、电等资源。虽然许多人也使用再生纸、参与资源回收计划,但这些都不足以弥补吃肉所浪费的资源。

健康因素:肉类单位重量所含农药量为蔬菜的10倍以上,并含有大量动物自身的代谢物和饲养期间摄入的药物,这也是许多人素食的原因。此外,亦有认为动物在死亡后的尸僵过程时会产生尸毒,而这些尸毒会对人体有害。

著名素食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牛顿、达芬奇、释迦牟尼、孙中山、威廉·莎士比亚、罗素、周公、孟子、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甘地、达赖喇嘛、宗喀巴、彼特拉克、佐拉、梭罗、埃默森、泰戈尔、雪莱、查尔斯·达尔文、卢梭、托尔斯泰、萧伯纳、史怀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寒山子、慧能、陆游、范成大、爱迪生、尼采、布鲁达克、保罗及琳达·麦卡尼、约翰·哈维·凯洛格、亚伯拉罕·林肯、佛莱得·罗杰(Fred Rogers)、爱莉丝·华克(Alice Walker)、塞尼卡(Seneca)、圣方济(St. Francis of Assisi)、罗斯特、陀斯妥耶夫斯基、辛格、班哲明·理查德森、艾西立·蒙特格、伊曼努尔·康德、瓦格纳、德斯汀·荷夫曼、弥尔顿、伏尔泰、查尔斯王子、戴安娜王妃。

争议

2012年,5%的美国人成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是否健康引发专家争议。

正方:研究者T.科林•坎贝尔认为,在对人类群体的研究中,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患病率与动物性蛋白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在报告中通常称为总脂肪摄入。动物性蛋白质不是引起这些疾病的唯一原因,但它是多种在肉类和奶制品中含量很高、在植物性食品中含量很低的营养产生同步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应坚持素食。

反方:研究者南希•罗德里格斯认为,每个食物群都为我们提供健康必需的营养物质。停止食用肉类和奶制品的人面临着无法从食物中获得足量的钙、维生素D、蛋白质、维生素B12、锌和铁的风险,这些都是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的营养物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