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

心理学术语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又称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是弗洛伊德从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发展出来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心理动力学”。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1]
  • 中文名:精神分析论
  • 外文名:Freud's psychoanalytical theory
  • 别名:
  • 创立人:S.弗洛伊德
  • 代表人物:S.弗洛伊德、A.阿德勒、C.G.容格

基本介绍

精神分析理论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另一个是以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C.G.jung)、阿德勒(A.Adler)、霍妮(K.Horney)和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提出社会文化理论;荣格的分析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社会文化学派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与指正。

主要观点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由本能构成,储存着个体的精神能量。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无意识的,与现实没有接触。本我依据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工作,这指的是本我总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自我(ego),弗洛伊德认为这一人格结构是用来应对现实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守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它会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让个体获得快乐。

本我和自我并不考虑事情的对错。超我(superego)才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像本我一样,超我也不考虑现实,它只考虑本我冲动是否满足道德标准。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具体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力比多”,在不同年龄阶段,“力比多”所集中表现的区域是不同的,这种区域可称为“性满足区”,个体使用或操作这种区域时会有一种快乐的满足。她的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沿着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发展历程的。

1、口腔期(Oralsatge,0-18个月):咀嚼、吸吮和咬是婴儿获得快感来缓解紧张的主要来源。

2、肛门期(Analstage,18-36个月):儿童最大的快感来自肛门或与之相关的排泄功能。弗洛伊德认为,如厕训练可以降低紧张。

3、性器期(Phalicstage,3-6岁):弗洛伊德用拉丁词phallus来命名者第三个阶段,这个词的意思是“阴茎”。随着儿童发现自我刺激是令人愉悦的。弗洛伊德认为,性器期在人格发展中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complex),这指的是儿童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替代同性的父母来享受异性父母的爱情。

4、潜伏期(latencystage,6-青春期):儿童把所有的性需求都压抑起来,并发展出社会和智力技能。通过这一渠道,儿童把能量都释放到情绪安全的范围里,这有助于忘记性器期高压力的冲突

5、生殖期(genitalstage,青春期-成年):这个阶段,性欲望再度觉醒,性快感的来源变成了家庭之外的某人。弗洛伊德认为,与父母未解决的冲突会在青少年时期再次浮现出来。但是一旦这些冲突解决了,个体就有能力发展出作为成年人的成熟爱情关系和独立的机能。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在任何一个阶段潜在冲突没有得到解决的话,就可能产生固着。固着(firation)是一种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指的是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被过度满足的话,个体就会就会保持在一个早期的精神发展阶段。比如,父母可能给婴儿过早断奶,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惩罚孩子的手淫或过分关注孩子。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使用很多策略来解决需求和现实、本我愿望和超我限制之间的冲突。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a)通过无意识地歪曲现实来缓解焦虑。

理论补充

美国心理学家A.阿德勒和德国心理学家C.G.荣格等人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生物本能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但所有人或多数人又都有一种自卑感,他们为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目标,就会力图补偿。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逐渐被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活风格”。他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荣格对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观点作了修正,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荣格的个体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都是原型在起作用。

原型有多种,但以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最突出,可分别代表特定的人格系统。荣格还把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

分析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德国精神病学者移居美国,其中较著名的人物有:H.S.沙利文、K.霍尼、E.弗罗姆、A.卡迪涅尔、E.H.埃里克森。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些代表人物的理论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弗洛伊德理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所以称他们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