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汉语汉字
米(拼音:m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本义指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假借指长度单位。“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米字旁的汉字多与粮食作物有关,如:糕、粒、粟、糙、粉、粥、糊、粮、糖等。[3]
  • 中文名:米
  • 拼音:mǐ
  • 部首:米
  • 字码:7C73
  • 五笔:OYTY
  • 仓颉:FD
  • 郑码:UF
  • 笔顺:431234
  • 字级:一级(0533)
  • 平水韵:上声·八荠
  • 注音:ㄇㄧˇ
  • 笔画:6
  • 旧字:?、?
  • 四角:9090
  • 造字法:象形字
  • 结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字源演变

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横的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上下中间的两点都变成长竖,又后来两个长竖连在一起,与原有的一横交叉成十字形。楷书化后,下面左右的两点分别变成了一撇一捺,本义是去掉皮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词义泛化,指所有脱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细米一样的绣纹,还引申作量词,表示少量。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名词

去皮的谷实;特指去皮的稻实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礼·地官·舍人》

去皮壳的某些植物的子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早雁》

古代贵族衣服上的米状绣纹

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书·益稷》

借指食物

成粒似米的东西

喻极少或极小的量,犹点滴

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吕氏春秋·察微》

量词

公制长度的主单位,旧称米突或公尺,一米分为一百厘米,合市制三尺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米。莫礼切。

说文解字注

粟实也。

?部曰。粟、嘉谷实也。嘉谷者、禾黍也。实当作人。粟举连秠者言之。米则秠中之人。如果实之有人也。果人之字古书皆作人。金刻本艸尙无作仁者。至明刻乃尽改为仁。郑注冢宰职。九谷不言粟。注仓人掌粟入之藏云。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粟正谓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

黍者、食之所贵。故皆曰嘉谷。其去秠存人曰米。因以为凡谷人之名。是故禾黍曰米。稻稷麦苽亦曰米。舍人注所谓六米也。六米即膳夫、食医之食用六谷也。宾客之车米、筥米。丧纪之饭米。不外黍粱稻稷四者。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谓之秀。故秀从禾人。

象禾黍之形。

大徐作禾实。非是。米谓禾黍。故字象二者之形。四㸃者、聚米也。十其闲者、四米之分也。篆当作四圜㸃以象形。今作长㸃。误矣。莫礼切。十五部。凡米之属皆从米。

康熙字典

米【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瀰上聲。《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註》穬顆粒也。十,其稃彙開而米見也。八八,米之形。《鄭康成·詩箋》米之率,糲十,九,八,侍御七。《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註》九穀六米。《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又姓。唐有米嘉榮。

又學名。《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廣東新語》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

又《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音韵集成

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m

iər

王力系统

m

iei

董同龢系统

m

ied

周法高系统

m

er

李方桂系统

m

idx

两汉

西汉

东汉

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齐

iəi

齐梁陈北周隋

iæ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m

iei

拟音/王力系统

m

iei

拟音/董同龢系统

m

iɛi

拟音/周法高系统

m

iɛi

拟音/李方桂系统

m

iei

音韵汇集

字形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莫礼切

miɛi

集韵

上声

开口呼

四等

全清

母礼切

韵略

上声

莫礼切

增韵

上声

莫礼切

中原音韵

上声

荠微

次浊

mi

中州音韵

上声

荠微

忙彼切

洪武正韵

上声

次浊

莫礼切

mi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