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

汉语汉字
吁,中国汉字之一,多音字,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 中文名:吁
  • 拼音:xū、yù、yū
  • 部首:口
  • 仓颉:RMD
  • 外文名:appeal、sigh
  • 注音:ㄒㄩ、ㄩˋ、ㄩ
  • 五笔86&98:KGFH
  • 笔画数:6
  • 笔顺编号:251112
  • 繁体汉字:籲
  • 汉字五行:木
  • 异体字:訏
  • 姓名学:姓
  • 汉字级别:次常用字
  • 笔顺读写:竖折横横横竖
  • 结 构:左右结构

汉字释义

吁xū

<叹>

(形声。从口,于声。本义: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同本义[oh]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书·吕刑》

吁!惊也。——《说文》

王曰:“吁,来!…”——《史记·周本纪》

吁!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吁!骇叹之声。”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见《书·尧典》);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表示赞美)

ㄒㄩˉ(日文)

叹息:长~短叹。

叹词,表示惊疑:~,是何言欤?

郑码:JAD,U:5401,GBK:D3F5

笔画数:6,部首:口,笔顺编号:251112

appealsigh

<动>

叹息,叹气 [sigh]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吐[breathe out]。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吁吁xūxū[pant;puff hard]喘气声。如:气喘吁吁

另见yū;yù

吁:莫出声

<动>

呼天而告[appeal;petition]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另见xū;yū

吁求yùqiú[suit and beg]呼吁并恳求

吁求各界人士捐助救灾

吁yùㄩˋ(日文)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呼~。~天(呼天诉苦)。

英文翻译

吁 yu

to appeal; to request; to urge; to ask; to implore; to beseech

吁 xu

1.a sigh

2why; oh

字源演变

形声兼会意字。《说文》:“吁,惊也。从口,于声。”《说文·亏部》重出,曰:“吁,惊语也。从口,从亏,亏亦声。”段玉裁注:“按于有大义,故从于之字多训大者,芋下云大叶实根骇人。吁训惊语,故从于、口,于者,惊意。” “吁”之本义就是表示惊叹或疑怪的声音。《书·吕刑》:“王曰:‘吁! 来! 有邦有士,告尔祥刑。”孔传:“吁,叹也。”引申指叹息,如长吁短叹。音均读xū。“吁”亦可表应答声,读yù。现在“吁”又是“吁”的简化字,亦读yù。

“吁”见于《说文》、《广韵》等书,音yù,义为“呼喊”或“和谐”。以“吁”代“吁”,不只是同音代替,而且字义也相近。“吁”之“惊语”义今已不用,所以《简化字总表》注:“喘吁吁、长吁短叹的吁读xū (虚)。” “吁”始见于春秋金文吴王光鉴“叔姬寺吁”,作人名。战国文字中“吁”或作“?”,作上下结构,古文字中偏旁结构的改变义多无别,如和亦作“咊”。

康熙字典n

〔古文〕?《唐韵》况于切《集韵》《韵会》匈于切,?音訏。《说文》惊也。《玉篇》疑怪之辞也。《广韵》叹也。《书·尧典》帝曰:吁嚚讼可乎。《诗·周南》云何吁矣。n又留吁,赤狄别种。《春秋·宣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n又省作于。《诗·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驺虞。n又《集韵》云俱切,音迂。义同。n又《集韵》《正韵》?休居切。与嘘同。《王充·论衡》猪马以气吁之。n又《广韵》《集韵》?王遇切,音芋。义同。《说文》本作吁。吁,字从口从亐。《说文》吁本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