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

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著作
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千秋帝国”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在短短的12年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灾难,留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随着第三帝国的迅速崩溃,人们缴获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记、发言记录以及纳粹党领导人的电话录音,德国外交部485吨档案当时就存放在美军的仓库里,于是,一个极端独裁政权的全部秘密和罪恶活动就在它覆灭的同时全部公之于世了。这就是本书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源。
    书名:第三帝国的兴亡 别名: 作者:威廉.夏伊勒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驻外特派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报道了许多有关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经过。本书最初于1959年出版,刚一面世就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罗珀在《纽约时报》上称赞他是将“活着的证人能够与史实结为一体”的非凡杰出的历史学家。他还著有《柏林日记》(1941年)、《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69年)和关于欧洲政治、期堪的纳维亚的书,及三本小说。本书以其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颤栗的故事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简介

1945年春,第三帝国崩溃,德国政府及其所有部门的大多数机密档案被缴获,包括外交部、军队及秘密警察的更高密级档案材料。其中的私人日记、通信、极度秘密的发言记录、纳粹头领电话窃听记录等等,甚至希特勒大本营每天研究讨论军事形势的51次“元首会议”部分速记记录,都极难得。纳粹陆军参谋总长的日记使用速记法不仅逐日记录事件,而且记下了一天里每小时的事态。这些档案,仅属于外交部的,重量至少有485吨。总体数量之巨,略可想见。

美国记者兼史家威廉·夏伊勒把这些档案的缴获看作“一件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以往,一个大国即使战败,政府被革命推翻(如德国、俄国在1918年的情况),其档案也总是由其自己保管。只有对后来的统治集团有利的文件才会被公布。因此,在威廉·夏伊勒之前,多数历史学家往往要等待50年、100年甚至百年更久,才能得到有关的确凿史料,才敢着手写一个国家、一个帝国、一个时代的历史。这些档案则使第三帝国的几乎所有机密在其灭亡时就暴露于光天化日下,后续材料还有对战犯的大量提审记录和画押证词。对有志书写第三帝国历史的人,机会确实千载难逢。

美国政府似乎对这些档案缺少兴趣,任凭文件长期封存,不曾打开木箱看看。甚至,据威廉·夏伊勒说,还“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些文件送还给德国”。幸亏美国历史学会有动议,并得到一些私人基金会的资助,1955年,藏在弗吉尼亚州一个陆军大仓库里的文件终得启封。“数目少得可怜的一批学者,在人手和工具缺少的情况下”,做了翻阅、拍摄等工作。此外,威廉·夏伊勒搜集到成捆的纳粹文件油印副本、出版的42卷证词、10卷重要文件英译本、纽伦堡审判中的15卷材料。经过5年写作,威廉·夏伊勒完成了近距离书写一个帝国历史的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该书于1960年由纽约西蒙-舒斯特公司出版。1965年,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汉译本,当时不能出现译者真名,九位译者化名为“董天爵”。1974年,该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发行,译者董乐山、李天爵署了真名,其他译者仍然以两个化名(李家儒、陈传昌)出现。1980年代,才正式还原了九位译者的真实姓名。

书中对纳粹政权的残暴,还有所谓新秩序的惨无人道,揭露是远远不够的,相对而言,篇幅也嫌太短,尽管如此,寥寥几页里也充斥了前所未见的血腥、灭绝人性的杀戮,这些都是人证物证俱在,永远也无法的诋毁的,仅仅是如下一则,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自然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远的。而我主要是研究一下德国在这次战争中兴亡的原因。1929棗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泱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同样地,德国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经济危机冲击和政局动荡形式下,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增长。阿道夫·希特勒成了它的头子。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宣扬了纳粹党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斯拉夫等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又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险的,必须灭绝。也就有了以后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据调查它曾经一天最多“处理”掉2万个犹太人。希特勒还许诺纳粹党上台后立即废止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收复失土,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国棗第三帝国(公元962棗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1871棗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就这点而言是第三帝国的兴盛原因之一,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本书从思想上感染了大多数德国热血青年,使他们踊跃参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的确使整个德国团结在了一起,为今后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另一方面而言,当初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说礼,因而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从而间接导致了希特勒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时的如此顺利。

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希特乐首先下手的是奥地利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奥地利与德国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统,可以说德军入驻奥地利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加之奥地利有丰富的石油,是战争所必须的。从这点而言,这也是“第三帝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间情谊。

主要原因

在英。法的压迫与希特乐的威胁下于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这一军事要区划分给了德国,这便是《慕尼黑协定》,但德国并不罢休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乐的矛头指向了波兰,1939年4月希特乐发布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9月1日德国出动了五十多个师,二千多辆坦克和二千多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的仓促应战加之武器落后、装备差又一味依赖英法。而英法指望德国击溃波兰后进攻苏联,因此袭面由于波兰是英法盟国而对德宣战而其实是宣而不战。那时候德军在西线只有二十三个师,而英法拥有一百一十个的庞大兵力,却从不出击,出现了所谓“奇怪战争”、“静坐战争”的状态.而其实,德国与苏联以鉴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军进攻波兰同时,据内幕消息,苏联也正式从东线进攻波兰.苏军希望德国能与资产阶级英法作战.而英法也希望能"祸水东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苏这一心理,从中钻了空子,不断扩张获取利益.当然我认为这是"第三帝国"何以兴盛的主要原因.但对波兰的战争中我们也已看出除了这个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德军自身的战斗力,不可否认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是有其效果的.德军的装备,战斗力,士兵素质,战略战术以及德军的王牌――装甲都部队都处于世界最光进水平.这一点从对法国战争中表露无疑.

当英法军队坐失战机的时候,德国却做好了西进的准备.丹麦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罗的还的必争之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又是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孔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军空袭丹麦和挪威,四小时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6月10日德军占领整个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国计划饶过马其诺防线然后迫使法国投降.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后,于14日宣布投降.比利时同"一战"一样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样的是没有能挽救法国.德军装甲兵团开始发挥其优势,前进速度之快让人惊讶。然而正当众人都开始认为德军将横扫六合之时,希特勒却犯了一个可以说是致命的错误。5月24日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有四十万人,被迫退到一块狭小的三角形地地带敦刻尔克。而正当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属第二装甲师挺进之时,希特勒却突然下达了坦克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得以让盟军将三十四万人人运到英伦三岛。成为后来反攻的骨干力量。对这一命令我认为有两种说法可以解释,一是不列颠民族是希特勒认为的仅次于日而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国人一条生路为今后留有后路;二是因希特勒担心自己心爱的装甲过于深入会陷入孤立。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第三帝国”衰亡的一个潜伏原因。即使这样,6月5号法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22日法国投降。讽刺的是希特勒挑选的签字地点正是当年“一战”德国签字投降的地点。这也进一步表明了英法推选的英法推行的靖政策使法国葬送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

1940年5月10日,英首相张伯伦被迫辞职,保守党首领袖邱吉尔上台执行,决心挫败希特勒。邱吉儿在政期间做了见旱为人知却对“二战”有着巨大的事件。他将政府在瑞士银行里的资金用于买通西班牙政界人士,这才使西班牙在“二战”时保持了中立。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由于得意的大力帮助使西班牙法西斯专政推翻共和国。所以凭此关系,西班牙一定会加入的德国这一边来的,这样以后的战局就很难预测了。所以我认为这边算是一个“第三帝国”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西特勒此时又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命令空军司令戈林对不列颠进行空袭,但只持续了两、三个星期,英国的主要军用设施并无遭到毁灭性打击,相反使英国人的斗志更强。没有完全解决英国,我认为也就没有完全解决德国腹背受敌的危险。西特勒便准备进攻苏联。

西特勒进攻苏联恰恰又是他犯的一个毁灭性错误。在没有完全消灭英国之前,在盟国日本还未彻底击溃美国之前,他对苏联的战争无疑是将自己的战线拉得更长。此乃军事上的大忌。他个人此时的野心已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说除了美洲,世界其他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受德国控制。如果当时他能见好就收,以德国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守住这些领土。除了进攻苏联的主力部队,还有许多部队驻守各处,再加之隆美尔在北非得30万部队,军力分散。

1941年6月22日德军出动一百九十个师,约五百五十万人,三千七百多辆坦克,五千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战争。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三章 纳粹党的诞生

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1934-1937年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勃洛姆堡、弗立契、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

第十五章 纳粹-苏联条约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四编 战争:初斯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

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

第二十二章 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失败

第二十三章 巴巴罗沙:轮到了俄国

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杀害希特勒的尝试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德国的征服

第三十一章 众神的末日:第三帝国的末日

简短的尾声

后记

参考资料

索引

兴起

一,一战的停战协定究竟如何在领土、殖民地、战争赔款、军事压制等方面损害德国,尤其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波兰问题(即波兰走廊和自由港但泽市的归属权)——这一点可以说是纳粹直接引发了二战的正当口实,也是造成纳粹仇恨波兰的一个原由。

二,第三帝国辉煌的战绩本身应有一部超级强大的战争机器,而纳粹上台之前,德国正处在经济危机的旋涡之中,纳粹曾经宣布把事业率降到了零,尽管有所夸张,但也近乎是一个事实。实际上还有几个问题,纳粹与工业巨头之间的关系,纳粹的经济计划,纳粹发展战争经济的“经济来源”。

评价

威廉•夏伊勒,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外记者,他亲眼目睹了希特勒的崛起、达于极盛直至灭亡,战后,又有机会接触数目惊人的被缴获的德国秘密档案——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样大批的珍贵资料落入当代历史学家手中的事情,过去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正是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诱使作者尝试写下这部日后成为经典的著作。

由于作者著述的基础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著作而是堆积如山的德国原始资料——秘密档案、文件、私人日记、会议记录、通信,甚至还包括被窃听的谈话记录,而这些资料所牵涉的历史事件又是尽人皆知的,这无疑使对历史的真实表述得到很大保障,至于客观,则本身往往是难于把握的,即使人人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但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更乐于让读者看到他希望他们能看到的历史,这也使得基于史实的任何评论常常是易受攻击的,其结果无非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就对读者提出了要求,站稳了脚,自己看去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希特勒选择夏季发动攻势正是他错误中的错误。他与当年的拿破伦一样并没有输在军事上而是败在了天气之下。我发现似乎历史上许多军事大帝国在完成统一全欧洲的道路全败在了苏联。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联军队的确有十分顽强毅力。

12月初,德军进到了离莫斯科不到四十公里,最前沿的德军已可以用望远镜看到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塔尖。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莫斯科这么近。到1942年1月中,苏军消灭了德军十五万。如果说莫斯科战役还没有使德国遭毁灭性打击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便成了“第三帝国”走向衰亡的开始。

这次战斗使德国受到重创。可我却始终认为尽管是这样,德军的战斗力仍是世界第一。大多数被苏军消灭的德国士兵多半是由于受冷而冻死或是供给问题而饿死,德国的坦克全被严寒所冻住了,失去原有本色。反观苏联这一方,据不完全统计战后苏联4/5的成年男子全部阵亡。这点来看苏联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德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促使“第三帝国”灭亡,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斗争拖住了日本将近90%的兵力(陆军),如果不是这样,日本很有可能会从中国的东三省出击苏联,这么一来苏联腹背受敌,处境回很不妙.即使这种情况,日本仍不肯让70多万的关东军入关作战,可见日本是很有这个想法的。

随着美国参战,英美在北非的胜利,苏联的反攻,诺曼底登陆,这些军事上的原因。以及德军的内部隆美尔等高级将领刺杀希特勒这件事中也以看出当时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以导致了一些德国人对希特勒的信任程度。这一系列的外部原因,使得这个曾经庞大的第三帝国与1943年5月8日正式投降。德军这个没有强大的海军也是失利的主要因素。一味的依赖于水雷和“群狼战术”;政治上对他国人民肆意统治,没有很好做到发服人心这一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