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中医方剂名
竹叶石膏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中文名:竹叶石膏汤 外文名: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口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出处:《伤寒论》

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简介

来源于<伤寒论>。

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组成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洗) 麦门冬20克(去心) 人参6克 甘草6克(炙) 粳米10克

用量

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方义

本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主。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热;气短神疲、脉虚数为气虚的表现。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配伍特点

半夏性温,与清热生津药配伍使用,消除其温燥之性,使降逆止呕的功效增强,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为清补两顾之方。

加减化裁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化裁方比较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重要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②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配图

竹叶

性味归经:寒;甘、辛、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至12g。外用:适量,熬膏或者烧灰研末调涂煎水洗或者捣敷。

相关连接

http://www.med126.com/tcm/2010/20100128194157_207155.shtml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