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门

端门

洛阳城端门
端门相传为天帝紫微宫、太微宫的南天门,端门东里各有一门曰左掖门与右掖门。中国古代的皇城南门,多取端门之名。端门乃隋唐洛阳城的皇城正南门,隋大业元年,隋炀帝营建洛阳城时,择高地而建皇城,号为紫微宫,皇城南门为端门,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端门门上有重楼,曰太微观(太微也是天宫名称之一)。
  • 中文名:端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洛阳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端门简介

端门是通过阊阖门、止车门后进入宫城的最后一道门。经过端门,便是汉魏洛阳故城的正殿——太极殿。

历史沿革

大业元年(605年)端门始建。次年四月,隋炀帝从江都到达洛阳,登上端门庆贺东都落成,表示迁都。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则令拆除端门楼。贞观五年(631年)又使将作大匠窦璡重新修复,此后一直到宋元而不废。

端门是隋唐洛阳城皇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既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布灯习俗

端门也是三门道,城门上也有华丽重楼,隋称太微观。其具体位置约在洛阳桥西200米处洛河北岸。端门是皇城的正南门,面朝南,很壮观。

从端门往南走百步,就到洛河边了。古时洛水势大,朝廷利用洛水营造出美丽水景城市——洛河流经端门前被人为地分成三道水路,每道水路上都建有桥梁,看上去非常壮观。

第一道水路是主河道洛河,上跨赫赫有名的天津桥;第二道水路是黄道渠,上面建有黄道桥;在第三道水路上建的皇津桥最妙了,可以随时开合,实现了半自动化。

这样一来,端门前就十分热闹了,三座桥梁上人来车往,三道水路里舟楫频移。从端门往南过了河,便可直达定鼎门,从端门往北可直通应天门,在端门东西一线的城墙上,西边一公里有右掖门,东边一公里有左掖门,端门前形成一个很大的广场。

端门由于临近洛河,周围比较空旷,人们经常在这里施放烟火。在这里施放烟火,洛北的宫城、东边的东城、洛南的里坊区都可以看到。除施放烟火,历代也在端门城楼布灯,尤其是在元宵节,端门灯火最旺,在宋词中就有“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之语。

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而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

历史事件

从隋炀帝到唐高宗,端门前后尽是繁华,城门中走动着文人墨客,广场上徜徉着西域商人,天津桥头酒楼矗立,洛河水中船帆高扬,杨柳植岸,风筝满天,这一切,都显得很和谐、很繁荣、很自然。

在唐高宗驾崩武则天称帝之后,端门便开始被注入政治意义。武则天,于证圣元年(695年)在端门前广场上建造天枢,所谓“天枢”就是“天下中枢”的意思,武则天把洛阳作为正式都城后,为提升洛阳天下中枢的地位,称洛阳为神都,在洛阳建天枢。

当时洛阳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呈南北走向,最南端是伊阕,号称“天阙”,往北是定鼎门,再往北是天津桥,再往北是端门,再往北是应天门,再往北是天堂,这条中轴线躺下来,仿佛一个人体,端门位居肚脐附近,好像人体的天枢穴。

武则天当政5年后,政治体制未理顺,武周王朝有病症,反对她的李唐宗室成员,使她感到难受。她在端门这个所谓的天枢位置上,竖起一根高高的铜铸天枢,企图克服顽症,使得政体通畅。

武则天建造天枢,用了10个月时间,耗费铜25万公斤,耗费铁165万公斤,当时全国一年的铜产量低于16万公斤,市面上的铜铁被买光后,只好搜寻洛阳地区铁制农具熔化来用。

天枢建成后,高度30米,直径为3.6米,底座方台周长为50米。主体部分造型为八棱柱体,中部缠绕铜制蟠龙,上部呈现腾云姿态,最上面托起一个直径近9米的铜盘,4个龙人站立其中捧火珠一颗。

城门作用

城门是最好的路标,群众行路,便于指认。古代都城环城一周,大概有12座城门。城门造型各异,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容易辨别,便于认路。

城门有利于治安管理,城门就像派出所,配有守卫,一旦发现盗贼,关住城门,瓮中捉鳖。若遇强盗来袭,闭了城门也可抵挡一阵。城门给人以安全感。

城门是发布信息的窗口,法令或条规出台后,在城门上公示,宣传效果好,信息传播速度快。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