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压倒一切

稳定压倒一切

邓小平理论的观点
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时刻维护稳定这个大局。对改革的领导者来说,改革既是为了发展,也要服从稳定,发展成效被用来检验改革道路的正确与否,稳定则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稳定压倒一切的提出,使 中国明确了当务之急,成功摆脱了意识形态争论纠缠,为中国十数年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是 邓小平理论中重要的观念和理论。特别是当前,中国总的形势是好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受境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影响稳定的问题时有发生。
    中文名:稳定压倒一切 外文名: 别名: 属于:邓小平理论 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目的: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提出背景

从80年代初开始,邓小平就多次提出必须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早在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接见外宾时就曾指出,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1987年6月29日,他又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1990年12月24日,他强调:“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更将“稳定”、“改革”、“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邓小平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稳定作为战略思想提出来,在2009年依然振聋发聩。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更将“改革”、“发展”、“稳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则将“稳定”升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其实质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维护社会长久稳定。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稳定问题始终在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占据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权重。对中央政府治国者来说,其效用来源于“稳定”和“发展”,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始终“稳定”是大局,是前提。这是因为,治国者效用函数中最重要的因变量是政治支持的最大化,或者说尽可能地实现执政周期内的社会稳定。一旦出现执政权的非正常交替,那么如经济增长对于治国者来说将变得没有意义。

主要特征

第一,所谓“稳定”,主要的是指“ 政治稳定”,意味着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稳定和能够在改革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合法性”是指政府在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的统治的正当性(Legitimacy),即政府的 执政方式和 执政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被民众视为合理的,民众对于统治自愿接受而非强制服从。

第三,“可信政治承诺”指的是,政府可以使得公民相信,在不存在超越政府之上的独立的第三方的情况下,政府会自愿遵守其与公民达成的事前契约。包括承诺事后补偿改革受损者和不对经济增长成果进行剥夺等。

牢固思想

和谐的基础

没有社会稳定,何来社会经济发展,何来社会和谐。没有稳定的环境,就将一事无成,所以,保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

重要指针

检验一个地区、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经济的增长,

而且要看社会的稳定状况。而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要始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越是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越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越要保持社会稳定。只有这样,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特别是当前,中国总的形势是好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受境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影响稳定的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充分认识“稳定压倒一切”这个安邦治国的大道理,牢固树立正确的稳定观、政绩观,确立抓发展重要、保稳定更重要,抓发展是政绩,保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始终把发展与稳定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固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真正做到“为官一任”既要“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又要“保一方稳定”。

要强化“守土有责”意识,切实提高保稳定的水平,真正把自己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分析梳理本区域、本单位的不稳定因素,不回避、不推诿,从源头上找问题,从制度上抓整改,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毫无疑问,这样的稳定,才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稳定,才是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认可的稳定。

重要意义

稳定压倒一切的提出,使 中国明确了当务之急,成功摆脱了意识形态争论纠缠,为中国十数年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是 邓小平理论中重要的观念和理论。

此理念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理论为支撑,以实用主义为导向,针对性的洞见了八十年代中期 中国社会发展的症结。因此,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回应以及施展,为之后二十年 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基础保证。

从现实的角度讲,维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维护既得利益与制度,在经济时代我们看到很多事情,甚至任何事情都与利益难逃干系,哪怕是那些在台上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谁敢说自己不是一肚子男盗女娼?只要大家还想挣着做官,做大官,只要公务员的收入还高于广大的劳动群众,各种不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时都是难以消除的。

真正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不稳定性会大大的减少,社会相当的不公平,社会财富与资源基本上都被 体制类的人及其亲密朋友控制,这是当前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群里的悲哀与社会需要维稳的根源!

维稳政策变迁

前市场时期

(1978年之前)

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市场元素被当做批判的对象

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957)

通过革命式的全民动员和和领袖崇拜来维护合法性

计划经济传统模式

市场觉醒时期

(1978年—1992年)

对市场的态度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商品意识开始觉醒,但非公有制经济仍然仅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84) ;

“发展是硬道理”(1992)

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提高生产效率当做政治任务来抓;

仍然相信可以全面提高国有经济的绩效

维护稳定的思维和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调整的起步阶段

市场崇拜时期

(1993年—2002年)

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非公有经济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题;贫富差距逐渐加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2)

存量改革开始,国有企业开始大量改制裁员;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开始试行完全的市场化改革

维护稳定的思维和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调整的深入阶段

反思市场时期

(2003年至今)

市场化的弊端开始暴露;贫富差距开始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对市场化改革的原有共识被打破,需要通过政策调整重建新的共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007);

“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2007)

国家开始加强财政汲取能力,并将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向社会福利领域;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彻底市场化改革开始出现回潮

维护稳定的思维和方式的第二次重大调整

【资料来源 】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