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负泥虫

稻负泥虫

鞘翅目害虫
稻负泥虫稻负泥虫又名背屎虫,在山区或丘陵区稻田发生较多,主要为害水稻秧苗。幼虫和成虫沿叶脉食害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一般受害植株表现为生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通常减产5-10%,严重时达20%。除水稻外,还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与杂草.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Oulema oryzae Kuwayama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纲:
  • 目:鞘翅目
  • 亚目:
  • 科:叶甲科
  • 亚科:
  • 族:
  • 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山区或丘陵区稻田发生较多。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 中文学名:稻负泥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8mm,宽2.2—2.8mm,全体头胸狭长,鞘翅宽。头、触角、胸背板、体腹面(除腹部两侧和末端红褐外)、小盾片蓝黑色,鞘翅黄褐至红褐色,每鞘翅上有近圆形的黑斑5个,肩肿1个,中部前后各2个,斑点常有变异,有的全部消失。足黄褐至红褐色或黑色。头部有粗密刻点,头顶平坦,中央具纵沟1条。触角粗壮黑色。复眼硕大突出于两侧。前胸背板近方形,两侧中部稍收缩,表面较平,无横沟。小盾片舌形,刻点行约有4—6个刻点。卵长圆形,橙黄色。幼虫体长7mm,灰黄色,头黑色,具反光,前胸背板黑色,中间分离,胴部各节背面具细毛2横列,3对胸足,腹部各节的腹面具l对吸盘,使之与叶面紧贴。蛹长5mm,浅黄色,腹端具2根刺毛。

生活史

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稻田附近山坡、田埂、堤岸或塘边等杂草间或根际土内越冬。第二年,越冬成虫在3-4月出现,先群集在沟边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当秧苗露出水面时,便迁移到秧田为害。卵常产在近叶尖处。幼虫孵化后在早晨或阴天活动,咬食秧苗叶肉,残留表皮,叶片受害形成纵行透明条纹,叶尖渐变枯萎,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4-5月幼虫盛发,为害早稻本田。5月底6月初开始化蛹,老熟幼虫脱去背上屎堆,分泌白色泡沫凝结成茧,在里面化蛹。6-7月成虫大量羽化,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交尾,取食一段时间,入秋后迁飞到越冬场所。成虫寿命可长达一年,每只雌虫能陆续产卵约200粒。卵期7-8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10-15天。

综合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目前防治稻负泥虫仍以药剂为主。根据田间调查以成虫大量交尾而尚未离开秧田时,施药效果最好;本田期施药则掌握在幼虫盛孵期。主要的药剂有:(1)粉剂:25%敌百虫粉,每亩用3-4斤;或烟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干时撒施。(2)液剂:50%杀螟松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3)药用植物:如闹羊花、蒜藜芦、狼毒、雷公藤、马桑叶等,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法是先将这些植物晒干研粉,拌和石灰或草木灰撒施,施药量可在用前试验。2、农业防治: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或在水源方便的地方,秧苗生长高度未超过田埂时,引水入田浸没秧尖,并散草秆浮在水面,使成虫附集其上,然后捞集杀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