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

秦伯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伯益,男,1932年11月6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药理学家。早期从事国防工业毒物的毒理及防治研究。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1959年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5月退休。参加过研究火箭推进剂和除莠剂等毒性,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系统新药评价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
    中文名:秦伯益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职业:上海东南医学院 职务:药理学家

人物经历

秦伯益,秦氏是江南望族,相传系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的后裔,世代书香,书礼传家。

1949年高中没有毕业就先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再于1950年转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素以教师好、学风正著称,教育是很正规的。实习时,学校安排他重点学外科,他却萌生了希望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尤其是药理学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抗生素发明前,手外伤感染后不少人的手要被切除。

可是青霉素发明后,很多手保存下来了。心脏病如果有好的预防或特效药,也未必都要做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因此他表示有志于新药研究,希望研制出新药,造福人群。毕业时,教委给上海第一医学院一个药理学名额去前苏联留学。不知是巧合,还是他以上表述感动了学校领导,选派去的竟就是他。他如愿以偿了,自然也就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学习阶段。

从1960年到1980年,整整20年,他做保密科研工作,他先后置身于火箭推进剂等国防工业毒物、军用刺激性毒剂、除莠剂、复苏抢救技术、神经性毒剂预防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重活化剂等的研究中。期间70多篇科研总结却至今深锁保密柜。

“文化大革命”中1965年到1972年将近7年秦伯益没有工作。全家下放五七干校3年。回院后秦伯益不计较“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一心扎进科研,日以继夜地埋头工作。15年内一连完成了3项后来获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

1977年恢复评职称,他在军内第一批被评为副研究员。1978年任副所长、硕士生导师。1983年任副院长、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任院长,领少将军衔。他曾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回所搞科研。他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始终如一,顽强执著地工作。读书、做学问,本来就是他习惯了的生活。1994年他被评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并任该学部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神经性毒剂预防药的研究

神经性毒剂预防药的研究是所内长期的重点方向。技术指标要求能同时预防外军装备的多种神经性毒剂,不良反应要小,有效时间要长,制剂要稳定。这当然不是一个单药所能解决,必须组成复方。所里以往已筛选过近2万个药,组成过2个复方,但仍达不到上述要求。秦伯益从五七干校回来,组织上就把研制新复方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与肖文彬、柳用绍等从各类药物中优选药物类别,再在每类药中优选具体药物,并将入选的药物优选剂量。

然后是复方药理、作用机制、配伍关系、制剂分析、人体试服,现场作业等全套工作。最后选定的复方中3个主要药物都是中国创新。他们以10年时间,集所里近30年研究工作的大成,完成了最后组装任务,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那是在1985年。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发生沙林事件,全世界为之震惊。善良的人们哪里会知道这种杀人的毒气,更哪里会知道该如何对付它。而早在10年前,所内同志们已研制成全套诊、防、治药械。这就是战备科研,这就是无名英雄。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今回眸应无憾。

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

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也是该所重点方向。国外长期以来未能跳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范围,因而始终未能克服有效时间短,一般口服无效,不能进中枢,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所里中药组在筛选了5000多种中草药后发现一种草药作用较好,并经徐择邻教授提取到了单体。这药有没有药用价值,那就要进行药理毒理的全面评价了。秦伯益和柳用绍、宫泽辉等证实了这药的药效确切、作用时间长、口服有效、制剂稳定,综合性能明显好于过去的药物。在宫泽辉的酶动力学研究中还发现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真性胆碱酯酶,而且能进中枢。

这样,药用条件具备了。惟一不放心的是人的不良反应。在选用一个新药前,研究人员一般都要首先试用,而且剂量往往要试到超过临床拟用剂量的好几倍,直至有明显不良反应为止。在组织批准下,秦伯益首先服用了它。在服用临床拟用量的2倍、4倍量时,什么反应也没有,说明此药可用。在用到6倍量时有轻微的反应,问题还不大。接着他毅然服用了8倍剂量。结果出现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手足冰冷、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持续了整整一天。这一天他很难受,也很高兴。难受的是躯体承受了多种不适,高兴的是发现此药作用时间很长。而这类药的作用时间越长越好。老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有不少正因为有效时间太短而无实用价值,而这一致命缺点,这一新药克服了。他服用的这个剂量也就作为最高剂量记录了下来,以后再也没有人服用过这个剂量。1987年所里决定将这项成果申报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由秦伯益负责答辩。结果顺利通过,而在成果署名时他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了最后。

学术著作

主编《新药评价概论》(1989年初版,1998年再版)。著有《漫说科教》(2004年)、《美兮九州景》(2009年初版,2011年再版)、《壮哉中华魂》(2012年)、《百年纠结》(2016年)。

学术论文

秦伯益.梭曼预防药物和预防复方的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增刊,1981:1-9.

秦伯益.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中国药理学会编.药理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66-75.

秦伯益.论临床前药理与临床药理的关系.中国药理学会编.药理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8-99.

黄矛,秦伯益.二氢埃托啡的镇痛和其他中枢抑制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82,3(1):9-13.

宫泽辉,秦伯益.福定碱对胆碱酯酶的抑制特点.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6,10(6):451-456.

秦伯益.从阿片受体角度探讨阿片类依赖机制及戒毒措施.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1,5(1):9-10.

王丹心,黄矛,秦伯益.二氢埃托啡对大鼠阿片受体的结合特性.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1,5(3):161-163.

秦伯益.阿片类化合物镇痛、耐受和依赖的可分离性.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2,1(1):7-12.

人才培养

秦伯益治学严谨,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于宏观分析。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善于表达。他对科研疑难问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负责。他热心培养人才,注意严格要求青年科技人员,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经验传授他人,提携后学。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襟怀坦白,诚信待人。

截止2020年,秦伯益培养了7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后。

荣誉表彰

秦伯益参加过研究火箭推进剂和除莠剂等毒性,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我国研制成功并获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进行了华南马尾杉活性单体新药福定碱的药理研究,发现其选择性真性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研制成防复吸药国产纳曲酮。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荣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社会任职

1960年1月-1963年10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3年11月-1977年10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7年11月-1983年8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83年9月-1987年3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

1987年4月-1990年7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院长。

1990年8月-2005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