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

汉语汉字
秉(拼音:bǐ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字源解说。秉字的本义指手拿着的一把庄稼。又由手拿一把庄稼引申为拿着,如秉持、秉烛。又引申为主持,如秉公办事。又引申为承受、接受,如秉承。
  • 中文名:秉
  • 拼音:bǐng
  • 部首:禾
  • 五笔:TGVI(86);TVD(98)
  • 仓颉:HDL
  • 郑码:MFXB
  • 笔顺:ノ一㇕一一丨ノ㇏
  • 字级:次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上二十三梗
  • 注音:ㄅㄧㄥˇ
  • 部外笔画:3
  • 总笔画:8

字源解说

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图1)的左边是一颗禾苗,有叶子和禾穗,禾穗弯垂;右下方是一个又(手)。两相会意,表示用手拿禾。手拿一把庄稼是农人的经常动作,也是一个实在动作。古人们按照描实的手法,用禾、手会意,创造了秉字。金文(图2、3)中禾与手的位置相互穿插,手伸于禾中,手拿禾的意思更为明确。小篆(图4)与金文基本相似。在以上几种文字中手形都有手腕的部分,隶书(图7)中人们规范地把手写成了一个“彐”字,形成今天的“秉”。

现代释义

基础释义

秉bǐng(ㄅ一ㄥˇ)

⒈  拿着,持:秉烛。

⒉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⒊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⒋  姓。

详细释义

秉 bǐng

〈名〉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同本义 [a handful of crops]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通“柄”。权力,权柄 [power and authority]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词性变化

秉 bǐng

〈动〉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grasp;hold]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引申为主持,掌握 [preside over]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保持;坚持 [keep;persist in;persevere in]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通“禀”。承受 [bear]。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禾束也。从又持禾。兵永切(bǐng)【译:秉,禾一把。由“又”(手)持握着“禾”表意。】

说文解字注

禾束也。

《小雅》彼有遗秉。毛云:秉,把也。聘礼记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左传》:或取一秉秆焉。按经传假秉为柄字。

从又持禾。

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兵永切。《集韵》《韵会》《正韵》补永切,并音丙。禾盈把也。《诗·小雅》:彼有遗秉。疏:秉,把也。《礼·聘礼》: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莱易闲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

又米数。《礼·聘礼》: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又《小尔雅》:钟二谓之秉,秉十六斛。○按《仪礼》:禾米之秉,字同(数)异。惟徐氏《韵谱》:二石为秉,又是一说。盖石即斛也。冉子与粟五秉。据《仪礼》:为八十石,据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别,俟考正。

又执持也。《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隂窍於山川。《诗·大雅》:民之秉彝。《书·君奭》:秉德明恤。

又去声,陂病切。与柄同。《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绛侯世家》:许负相周亚夫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

又姓。○按《说文》:秉,从又持禾,《正字通》:兼载钟鼎文字重出。(数)字原从(娄)从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