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

汉语成语
礼尚往来(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多用于人际关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怎样的行为回报。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1]
  • 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 名称:礼尚往来
  •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 用法:褒义谓语
  • 例句: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勉强敷衍。(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 释义: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不是指送礼。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 结构:联合式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礼尚往来”。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当时鲁国政权掌握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手中,以季孙权力最大。当季平子死了以后,其家臣阳虎(亦称阳货)囚禁了其子季桓子,专了季氏的政,这也就相当于专了鲁国的政。阳虎为了加强治理能力,便想拉拢孔子出来做官,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据说,有一天,阳虎专程去看望孔子,孔子闻知后即借故不见他。阳虎就想了一个让孔子见他的办法,他再次去看望孔子的时候,给孔子留下了一只烤乳猪,因为他知道孔子是最讲究“礼尚往来”的。果然,孔子见了礼物后,不得不去拜谢回访,但孔子也很聪明,他找了一个阳虎不在家的时间。不过,让孔子没想到的是,在路上,两人还是相遇了。

成语寓意

在周人看来,“礼尚往来”应该是全民性的。《礼记·曲礼上第一》中明确说,礼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当小贩的那样身份低微的人,也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况那些既富且贵的人。富贵者懂得礼仪,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者懂得礼仪,就不会失去这里把礼尚往来的本意说得清清楚楚了,就是尊重人的自尊心,就是相互“劝进”。礼尚往来是一种礼貌,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礼”可以是礼品、礼物,也可以是一种礼节、礼貌,还可以是相互的帮助与支持。礼品、礼物的交换,是为了联络关系,增进感情。人与人交往,讲求平等、真诚、适度。真诚之下,礼物甚至礼节都是次要的外在表现。缺乏真诚,即使礼品丰厚,礼节周全,也失去了相互交往的真正意义。人与人的交往中,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社会生活中,礼尚往来却非常容易出现偏差。普遍存在的是炫耀攀比之风,或者是送礼行贿之风,这些都大大地超越了度,属于致人不仁不义的恶俗。在礼品上炫耀贵重,是要以财压人,给人带来不快;为了利益行贿送礼,更是增加人的贪欲,致人违法。这些行为实际上都失去了“礼”的本义。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多用于人际关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怎样的行为回报。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运用示例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礼有报而乐有反。”裴骃集解引孙炎曰:“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蔺)相如亦请于秦王曰:‘礼尚往来,赵既进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报。亦愿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成语辨析

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于“投桃报李”意义相近,两者皆有相互赠礼的含义;区别在于“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更加侧重于礼节;“投桃报李”指送给我桃子,回敬他李子,用来比喻相互赠送答谢,更为侧重答谢。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