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贝

砗磲贝

砗磲蛤科动物
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物种。绝大部分种类是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许多种类和甲藻类共生。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圣物。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1.8m。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
    中文名:砗磲贝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亚门: 纲: 亚纲: 目:帘蛤 亚目: 科:砗磲蛤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体长:100(厘米)

简介

外壳坚硬,形如波浪般。是珊瑚礁区常见的大型双壳贝,壳的边缘有突起,又称为五爪贝。它们每年大约只成长10公分。喜生长在阳光充足处,以利其身上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对光线十分敏感,阳光愈炽烈,展示出来的外壳越艳丽迷人。适合生长在水温约摄氏20-31度水域。对光线的变化和机械性的刺激非常敏感。砗磲贝形态较大,多被用来雕刻挂件饰品,造价成本较便宜,市面常见的饰品多在几元左右。

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我国的海南省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弯曲,壳缘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颜色鲜艳。砗磲常与大量虫黄藻(Zooxanthellae)共生。

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叫玻璃体的结构,能聚合光线,可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这种和藻类的特殊关系,称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目前,有的国家已对鳞砗磲和无鳞砗磲进行人工养殖并获成功。

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它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它们同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共生,并以这种藻类作补充食物,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

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

以前曾有过砗磲将潜水员腿夹住的报道,这实为无稽之谈。因为砗磲上生长着无数藻类,根本无法完全关闭。而且,砗磲关闭的速度很慢,潜水员完全有时间将腿抽出。

用途范围

砗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长径达1m左右,壳很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尾端最精华者进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在清朝时期,六品官员的顶戴是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砗磲的贝壳可以做各种用具,肉可以吃。

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颜色漂亮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砗磲在当今流行的“佛教七宝”中,列驱邪避凶的首位。砗磲所含的微量元素能稳定情绪、去除杂念、使脾气暴躁的信徒消除烦恼、调养身心平衡。

在中医药中,砗磲贝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磨或粉末常为喜爱之物。砗磲具极高的药用价值,有锁心、安神之效,能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

在清朝时期,六品官员的顶戴是白色涅玻璃和磲,又叫砗磲。

古代常将砗磲置于佛堂神桌之上或供奉于家中作为镇宅之宝,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和珍珠并称为“佛家七宝”。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