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

石鼓山

渭南市临渭区山脉
石鼓山是崞县(即今渭南市)地面上的一大名胜,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处风景奇葩。此山西距原平市15公里,南距忻州市60余公里,交通可称便利。昔日的崞阳镇(即古崞县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还有一座名山叫作五峰山,也是当地一处名胜。古人将天涯石鼓山与五峰山匹配媲美,时有“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1]
    中文名:石鼓山 外文名: 别名: 所属山系: 地理位置: 走向: 长度: 宽度: 起点: 终点: 主峰: 海拔: 类型:一大名胜 开放时间:尚无营业时间 出处:莽汉之争 票价:无 隶属:崞县 地点:渭南市

民间传说

关于石鼓山山名的出处,按照民间传说,出自莽汉之争。说是西汉末光武帝刘秀被王莽的追兵撵到此地,前无生路后有追兵,情势万分紧迫,便匆忙逃上山顶。

见山顶有一大石,形状像石鼓,斩木为棰,不禁悲从中来,捏五根树枝为香对天默祷盟誓:“他日我若能得天下,请让此石鼓发声!”言罢,抡棰猛击,石鼓竟轰然作响,其声之迅猛,好似惊雷一般,王莽的追兵闻之,溃败而退。刘秀鼓足了勇气继续逃命,最后终于熬过了逆境坐上了龙位。从此这山便命石鼓山。

简介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

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

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

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岳华山而命名。除东、西、南、北、中五峰外,还有长空栈道、龙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称小华山。

在辽宁省庄河市长岭镇,也有一处石鼓山,现称为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山后石城东北2000米,305国道南。

《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一面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城山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便是在石鼓山。

高句丽将军温沙门战败于此。《三国史记》:冬十一月,唐右领军中将薛仁贵等与我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石鼓之巅

西峰的顶上高竖一石,型状如巨鼓,据说,这就是刘秀当年敲击的那面石鼓;在石鼓周围的岩石上,依稀分布着一些老碗大小圆柱型或半圆柱型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刘秀骑乘骏马经过此地所留下的马蹄印迹。

我站在巨大石鼓上可望东南远处的秦岭最高峰玄象山,雄伟而高大;极目西眺,远处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蓝田山、骊山,依稀可见。近处,脚下这西峰的左右两边如刀削一般,直达山下,一个“险”字了得。

南峰,雄壮浑然,大有领袖群峰之势,因南面为尊之意,峰上建有庙宇。中峰,古木参天,林阴夹道,鸟鸣其间,实在是天然幽境。路边的石缝中,不时还长出几朵盛开的紫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朵。

一阵阵春风微微吹来,这点点的紫色红色一阵阵颤动着,给这幽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大多休息于此,尽情享受这自然美景。这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的景色,一直延绵倾复整个东峰,真可谓“秀色可餐”。

北峰最高,像似大汉挺立,高峻无比。当我站在北峰顶时,突然间感到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南望群山连绵远去;北望则为观赏崇凝、阳郭两塬和沋河川风光最佳之处。

极目远去,渭河细如一条舞动的银丝飘带一样,环绕着渭南城,隐约可见;两塬如横卧的两条巨蟒,黄底绿斑,苍苍茫茫,甚是壮观;沋河水库则宛如一面明镜镶在沋河川尽头的两塬之间。

上山之路

石鼓山西峰脚下,抬眼望去却是片片巨石叠加,陡峭无比,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大小松柏、杂草从石缝中顶出,顽强的生长着,复盖着这原本光秃秃的石山。

在崖石缝隙中长出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脚下是被雨水冲刷过的石缝上,遍布细小沙粒,非常光滑。沿着被游客们踩出的这条不是路的路,满头大汗艰难地在这陡坡上往山顶攀爬着。

可以说这石鼓山西峰中根本就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这条不是路的路。这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这世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历史文化

若单讲山石景观,山西的天涯石鼓山应该要比海南岛的海畔石阵壮观不知多少倍,主峰海拔达1114米的天涯石鼓山,群峰罗列尤如犬牙交错,山势所指皆直插穹宇。

当地人称,山名原本为“天牙”,“天涯”实是隋唐以前文人笔下风雅所致。天涯石鼓山,当然要以其山中莲花峰上的肖形石鼓最为壮观。上得山去,便可见那天然石鼓群石支架,那“鼓槌”则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擂下,直觉得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游人从“鼓槌”下走过,如遇有风的天气,便能闻得阵阵“鼓声”。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天涯山》七言长诗,诗中有“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汀妃出歌舞”的妙句。好像他不但已经听到鼓声,而且这鼓声还能把汉女汀妃那样的古代美女从天国召来,真的歌舞一番呢。“石鼓”尽

管只是天涯山莲花峰上许多景观中的一处景观,但是它的成名却悠古。不但在唐宋以后的很多典籍中者对它有所记载,而且早在南有时期就已经史出有名。如《北史》中就有“斩步藩于秀容之石鼓山”这样的记述。这里的“秀容”即秀容郡,此郡设置于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

可见“石鼓山”在1500余年前,就有了赫赫大名。人们现在民经飞惯于将古崞的天涯山和石鼓山统一称为“天涯石”,而事实上“天涯”与“石鼓”实为两山。天涯山居东,石山(即莲花峰)居西。由于两山摩肩相依,十分亲近,故渐次呼为一体。若追本源,历史上的石鼓山实际要比天涯山享名在先。

历史评价

古人将天涯石鼓山与五峰山匹配媲美,时有“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唐末写过“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那样骇世警句的诗人雍陶,据说十年间曾经两度到过我们的天涯石鼓山。

第二次来时留下了一首题曰《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诗曰:“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今天的国内外游客大多知道在中国的海南岛有著名的“天涯海角”之美景,而殊不知早在千余年前,在三晋大地上却有一个“天涯地角”的北国名胜已先它而名闻于天下了。

因为,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知名,实际上是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当时的崖州知州程哲题写了“天涯”与“海角”两幅摩崖石刻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传统庙会

每年三月初三日,是石鼓神祠传统庙会,总要唱戏以贺。商贾云集,物资交流,赶会者超过万人。在石鼓神祠周围,还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种晚收、天涯扫雪等景观。

气候特征

石鼓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地势起伏显着,境内各地气候差异甚大,一般年均气温在8.5℃左右,一月平均-9℃,七月平均23℃,最高气温达40.4℃,最低气温-27.2℃,全年积温为3200~3500℃,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