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鱼

石鱼

有毒海生鱼类统称
石鱼,为少数几种有毒海生鱼类的统称。底栖,行动迟钝,生活于岩礁、珊瑚间以及泥底或河口。它们是动物王国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静静在“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主动上门。石鱼背上的棘刺能够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所释放的毒液能够导致暂时性瘫痪症。
    中文名:石鱼 拉丁学名:stonefish 别名:毒鲉(Synanceia horrid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 目:鲉形目 亚目: 科:毒鲉科 亚科: 族: 属:毒鲉属 亚属: 种:石鱼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浅水中

基本信息

石鱼属于毒鮋科,是几种有毒的海水鱼类的统称。石鱼生活在印度洋到太平洋热带的浅水中。它们只在水底生活,而且行动迟钝。它们躲在岩礁、珊瑚以及泥底一动不动,凭着它们那一身跟周围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的伪装,平平安安地过着日子。别以为它们只是不好看,它们还是危险的鱼类呢。

如果不小心踩到它们,它们便会通过背鳍上的刺将大量毒液注入到人身体内,引起剧痛,甚至致命。这些鱼可以长到一尺多长。

石鱼的代表品种为玫瑰毒鲉,体长可达约33公分。毒鮋科还包括几种其他粗壮多疣块的鱼类,亦有毒,但不如石鱼恶名昭著。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鲉科(Scorpaenidae)某些鮋亦被视作岩鱼或石鱼。

这种鱼生长在澳大利亚的南岸,这种鱼就像是海上的岩石或者珊瑚。石鱼的毒液会引起激烈的疼痛,并使被毒害的动物休克死亡。

形态特征

底栖,行动迟钝,生活于岩礁、珊瑚间以及泥底或河口。体粗短,头和口大,眼小,皮肤被以疣状肿块和肉垂,不光滑。为危险鱼类。伏于水底不动,体形与颜色常同周围环境混为一体,不易察觉。石鱼的背鳍上长着12~14根粗大锋利的毒棘,是用来防备天敌伤害的。

栖息环境

石鱼生长在热带海洋中浅水域的岩石缝隙里,以小鱼小虾为食。产于江西省犹县。鱼纲、银鱼科。成体大的长寸许,生活在飞瀑深潭、高峡水流崖石缝间。因其喜水底沙砾处,故古代称之“沙塭”。肉味鲜美,蛋白质丰富,为高级营养食品。

分布范围

石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浅水中,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沿海地区都可见到。

石鱼石蕴存于石鱼山第三纪地层中,其地质岩层一直与五里外的石狮江相通,石狮江入涟水口处也有鱼化石分布。据考在几百万年以前,湘乡市湖山及苏坡乡一带曾为湖泊,湖里的鱼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在地层变迁运动中被埋在泥沙下面,经长期的地质作用后成为岩石层中的化石。

生活习性

伪装特性

石鱼因其外表而得名,善于伪装成一片岩石、珊瑚或是水草等,还会根据周围环境而变化颜色,等猎物接近时敏捷地吞食。

毒性

石鱼的外表看起来平庸无奇,但它的叮咬功力可是出类拔萃,既疼痛无比又具有致命。

它生长在热带海洋中浅水域的岩石缝隙里,背部长有数根极为锋利的尖刺,它会将自己伪装成一片岩石或珊瑚,哪个倒霉的路过动物一旦踩到它身上,石鱼背上的尖刺会刺穿它的皮肤,注入一种致命毒液。据称被刺的痛感尖锐而强烈。

石鱼是世界上最毒的鱼类,当被误踩上时,可通过背鳍棘的沟将大量毒液注入对方体内,引致创伤和剧疼,有时可致命。

人体在中毒后会立即出现呼吸困难,浑身剧烈疼痛,伴随症状有恶寒、发烧、恶心,进而会引起昏厥、神经错乱、呕吐胆汁,接着心脏衰竭、血压下降,皮肤会在1个小时之内变成蓝色,面部会因痛苦抽搐而扭曲变形,紧接着会胡言乱语、谵妄无知,最后呼吸麻痹,失去知觉。免疫力最强的人在24小时之内、普通人在二、三小时之内会死亡。

分类

庐山石鱼

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

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

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大者二三村,小者四五分,其肉细嫩鲜美,滋补去火,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石鱼除庐山有外,在九江、宜春、赣州、吉安等地的山区都有发现,但以庐山石鱼质佳。“石鱼炒蛋”为庐山特产名菜之一。与石鸡、石耳同为庐山“三石”。

辽宁石鱼

辽宁石鱼,多数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凌源市宋杖子一带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

石鱼在该区产出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据同治甲戌年《永新县志》地方特产记载:"官北石鱼,产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

陕西石鱼

石鱼,产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千阳县石鱼沟等地。该石为鱼类化石。石鱼沟地质构造特殊,因出土过大量鱼化石而得名。

清徐珂《清稗类钞矿物》鱼石:“汧阳县有鱼石,状如馒头,破之即成两石,各有一鱼形,鳞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鱼腥。溪中所产之石皆然。”注:汧阳县,即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

汉白玉石鱼

根据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对他的教友亚乐园先生的回忆整理出版的《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一书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亚当(1889-1932,汉名亚乐园)在中国海关工作时,曾亲自去圆明园、长春园调查,在熟悉圆明园建筑工程的金勋先生等人的帮助下,搜集到大量有关圆明园西洋楼的文献图片,并且亲自拍摄了大量西洋楼残迹照片。

由于准备得很充分,所以莫里斯·亚当拍的西洋楼残迹很具体,几乎把当时西洋楼所有的建筑残迹都拍摄了。在这些照片中,其中有两幅是大水法残迹,照片上记录了在圆明园被毁前大水法景点有石鱼的存在。大水法在盛时主要是以喷泉为主要景观。

在寻找流散文物的工作中,圆明园文物科的同志偶然发现西单横二条34号院内(原系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宿舍)摆放有两条汉白玉石鱼,很像照片中西洋楼大水法遗址上的遗物。经院内住户准许,进行了拍照。

两条汉白玉石鱼大小一致,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放石鱼的须弥座长125厘米、宽93厘米、高47厘米。圆明园文物科的同志经过对石鱼现场勘察,并与现存的西洋楼大水法残迹照片(早期法国人亚乐园来园拍摄)上的石鱼相对比模样相吻合。确定两条石鱼属大水法遗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