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云南剑川县城西南五十里。石钟山系石宝山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1]开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数元、明时代作品。这里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荫掩径,远眺石钟山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更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走遍中国南北的他,亦不禁讶异称怪哉!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支脉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08:30-18:00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 著名景点:石钟山石窟 中文名称:石钟山石窟 开凿时间: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 别名:剑川石窟 类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说

石窟开发历史较早。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猎活动,并建木骨泥结构的民居。石钟山之名始见于汉代桑钦的《水经》记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山,何以钟名,历来持见不一:或以有“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郦道远《水经注》);或以石钟山之石可“扣而聆之”(李渤《辨石钟山记》);或以“中空如钟,其形奇”(胡传钊《石钟山志序》)。宋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父子月夜乘小舟访探石钟山,则认为山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游下石钟山石窟可沿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有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矶头、钟石,以及清咸丰皇帝批喻兴建的昭忠词,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为其母超度亡魂的“报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厅,纪念陶渊明的归去亭,以及园林建筑石笋、且闲亭、桃花洞、观鱼池、廊外廊、楼外楼、石钟洞等名胜。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景,藏露结合,虚实相间,石环水绕,幽深雅致。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代诗人王英形容石钟山的形胜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际来。惊涛撼岩石,万壑鼓风雷”。

艺术价值

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石钟山石窟是南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石钟山石窟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体现了他们高超的石刻技艺和杰出的创造才能。古代匠师们在开凿石窟的时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大胆地把人间的帝王搬上了佛山圣地。石窟把南诏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宫廷政治生活,通过石刻艺术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狮子关区第一号窟的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及后妃、男女从者造像;石钟寺区第二号石窟的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

石钟寺区第一号窟的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石窟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来自人间现实生活,其场面宏大、布局结构严谨,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有主有从。石窟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南诏统治者听政、议政、出巡和坐朝的宏大场面,无疑是南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石钟山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石钟山石窟是以佛教内容为主的一种宗教艺术。石窟作为宗教的产物,它直接目的和具体内容必然是宣传、体现宗教教义、教理。而作为艺术的类型,它又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形象。石窟艺术又是佛教义的前提下,努力塑造一系列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石窟艺术又是佛教造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代的匠师们在雕刻造像时,在不违背佛教仪轨的前提下,力求基于人的形象,把造像提高到艺术的完美程度,力求达到以形传神、感化众生之效应。

造像时根据他们的理解,努力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附丽到神像中去,在雕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情世态的影子。如第四号窟中造型优美的普贤菩萨,如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亭亭玉立,给人一种秀雅的感觉,是一尊动人的雕像。被誉称为石刻当中“东方维纳斯”的甘露观音,丰硕端庄,眼梢嘴角流露着微妙的喜悦,全身的姿态在安静中显出轻微的动势,肌体柔和,质感很强。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人们所追求的美的典型。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深具艺术感染力的“愁面观音”造像。匠师们在雕刻天王、力士时赋予他们男性的刚毅和力量,使他们身上有一种生命的动感。

石钟山石窟这些形象逼真、内容丰富、独特而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石雕,虽大多为佛教人物造像,但却富有人间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既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三、石钟山石窟是我国各兄弟民族及我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从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创造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不同文化的交流,则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将受到制约。南诏、大理国因地处印度、缅甸和中国西藏、四川之间,它既承袭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又受藏族地区宗教艺术的浸染,同时还融合了印度文化、缅甸文化及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因素,从而使南诏、大理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剑川石钟山石窟作为南诏、大理国最高的石刻艺术成就,其文化的多元性在这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如:石窟当中出现了深目、高鼻、头发卷曲、身上披的外国人造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