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

直隶

中国旧省名
直隶,中国旧省名。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被称为“直隶”。
    中文名:直隶 外文名: 别名: 行政类别:省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唐山 政府驻地:保定 地理位置:华北平原

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后改称京师,永乐初年复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应天府等府为直隶。永乐十八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直隶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隶改称江南省,北直隶改称直隶省,辖境依旧。雍正、乾隆以后,逐渐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南、辽宁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奈曼、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设置州、县,划归直隶省,辖境逐渐扩大。1914年划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个特别区域。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省。

《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载:“顺治五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五年,改为直隶巡抚。十七年,徙真定。”这是“直隶巡抚”的第一次出现,实际上就是直隶省第一任省长。顺治十五年(1658)为直隶建省之始,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为直隶省第一个省会。

顺治十七年(1660)直隶巡抚“移驻真定”,真定成为直隶省的第二个省会。

顺治十八年(1661),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府,苗澄为总督。

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移驻保定府。

明代的南北直隶

明初立国,太祖朱元璋先是沿袭元代旧制,于中央朝廷设立中书省,各地方分别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下又设立府与州县来层层统辖地方。然不久之后,太祖即下令“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从此在中央革除中书省,废除丞相,而设立六部分别处理国政机要,又改行中书省为浙江等十三布政使司。自后明代中央朝廷为统辖地方,基本上都是遵照“中央朝廷———布政使司(行省)———府———州县”的四级行政统辖制度。其中有州跨过府这一级,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行省)的,则称之为直隶州,同理,明代的南北直隶地区中的各府州县,则跨越布政使司(行省)这一级,直接由中央朝廷来管理,直隶六部,简称之为直隶,以期牢靠掌握京师或京都相关区域,保证京城的安全。

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南京以应天府为首,统府十四,直隶州四,属州十七,县九十有七。直隶南京六部的十四府分别是:应天府、凤阳府、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安庆府。北直隶以顺天府为首,共有府八,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直隶中央朝廷即六部的八府分别是: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延庆州、保安州。

明代有两个直隶是因为明代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京师(北京)与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以应天府所领直隶六部。永乐元年正月再次改称之为南京。成祖朱棣时期,成祖以北平为其龙兴之地,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其迁都计划。

《明史地理志》记载成祖于“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与南京应天府遥相对应。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成祖诏令以北京为京师。虽然成祖之后的明仁宗在洪熙年间又将北京改称行在,并延续至正统六年,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再次定北京为京师,两京直隶地区却没有变化,仍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被称之为北直隶、南直隶。

清代的直隶省

在地理区划上,明代以京师统领直隶,直隶归属京师。清代则不同,统治者将直隶地区划分为省,以便于统辖管理。《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载:“直隶:禹贡冀、兖二州之域。明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清顺治初,定鼎京师,为直隶省”。顺治元年,世祖定鼎建都,以顺天府为首的府州县,及宣府镇直隶京师。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镇为宣化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二年,升正定府之定、冀、晋、赵、深五州为直隶州。三年升天津卫为直隶州,升河间府之沧州为直隶州,九年升天津州为府,以沧州为属州,十一年于热河建承德州,十二年晋州仍属正定府,升保定府之易州为直隶州,以山西之广昌县来属。乾隆七年,于热河改设同知,裁承德州,八年,升顺天府之遵化州为直隶州,四十三年,升热河廷为承德府,凡府十一,直隶州六。自后清代直隶所辖府及直隶州分别是:顺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承德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

在行政统辖上,清代也不同于明代的管理。清代初期,清廷于直隶一地的官员设置比较繁杂,以区区一省之域,不仅设有总督,还设置有顺天、保定、宣府等数位巡抚,“清顺治初……(直隶)置总督一,曰宣大。驻山西大同,辖宣府。顺治十三年裁。巡抚三:曰顺天,驻遵化,辖顺天、永平二府。康熙初裁。曰保定,驻真定,辖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六府。顺治十六年裁。曰宣府。驻宣府镇,辖延庆、保安二州。顺治八年裁。五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六年,改为直隶巡抚。明年移驻真定。康熙八年,复移驻保定。

行政区划

天津府

天津县(如今的天津市大沽镇,府、知同驻)

盐山县(今河北省盐山县)

青县(今河北省青县)

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

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

静海县(如今的天津市静海区)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

顺天府

大兴县

倚郭[府东偏]。

宛平县

倚郭[府西偏]。西南有卢沟巡司,西偏北有王平口巡司,西北沿河口城西南有石港口、齐家庄巡司。

固安县

元为固安州[无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固安县,仍属北平府。

东安县

元为东安州[无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东安县,仍属北平府;三年(1370)徙治县东二十六里。

香河县

元属漷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漷州;十三年(1380)复置香河县,直属北平府。

保定府

雄县:元为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归信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雄县,仍属保定府。

容城县:元属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县,十三年(1380)复置容城县,直属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拒马河南徙治拒马河北。

唐县:西北恒山东麓有岳岭口巡司;又有倒马关巡司,后迁县西为横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铺、军城铺二巡司。

博野县: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旧治后属蠡县),并改属祁州,六年(1373)复直属保定府。县境有永安镇巡司,东南有铁灯盏巡检司。

蠡县:元为蠡州[无倚郭]属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保定府,八年(1375)降为蠡县,仍属保定府。

完县:元为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完县,仍属保定府。

遂县:元遂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遂县,仍属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安肃县。

通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潞县入州。东南有张家湾巡司,西南有弘仁桥巡司。

三河县

西有泥洼铺巡司,后迁县西夏店铺。

武清县

元属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改属通州。东北有河西务巡司,东南有直沽、杨村巡司。

漷县

元为漷州[无倚郭]。洪武十四年(1381)降为漷县,改属通州。

宝坻县

元直属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改属通州。东南有芦台巡司。

霸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益津县入州。东南有苑家口巡司。

保定县:洪武七年(1374)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复置保定县,仍属霸州。

涿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范阳县入州。

房山县

北有磁家务巡司。

昌平州

元为昌平县。景泰二年(1451)自县西白浮图城徙治永安城(长陵卫),正德元年(1506)升为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降为昌平县,仍属北平府,九年(1514)复升为昌平州。

顺义县

元为顺州,洪武元年末(1369)降为顺义县,仍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①怀柔县:元末置怀柔县为顺州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顺州;同年末(1369)析密云、昌平二县另置怀柔县,直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②密云县:元为檀州,元末置密云县为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密云县入州,同年末(1369)降州为密云县,仍属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昌平州,三年末(1509)复直属顺天府,九年(1514)复改属昌平州。

蓟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渔阳县入州。

平谷县

洪武十年(1377)省入三河县,十三年(1380)复置平谷县,仍属蓟州。保定府:元为保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保定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清苑县

倚郭。满城县南偏西有方顺桥巡司,嘉靖十三年迁本县南为张登巡司。

满城县

洪武十年(1377)省入庆都县,十三年(1380)复置满城县,仍属保定府。

安肃县

元为安肃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安肃县,仍属保定府。

定兴县

元属易州。洪武六年(1373)直属保定府。南偏西有河阳巡司,后迁县西南固城镇。

新城县

元属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北平府,六年(1373)改属保定府。西南有巨河镇巡司。

其他县

雄县:元为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归信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雄县,仍属保定府。

容城县:元属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县,十三年(1380)复置容城县,直属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拒马河南徙治拒马河北。

唐县:西北恒山东麓有岳岭口巡司;又有倒马关巡司,后迁县西为横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铺、军城铺二巡司。

博野县: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旧治后属蠡县),并改属祁州,六年(1373)复直属保定府。县境有永安镇巡司,东南有铁灯盏巡检司。

蠡县:元为蠡州[无倚郭]属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保定府,八年(1375)降为蠡县,仍属保定府。

完县:元为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完县,仍属保定府。

遂县:元遂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遂县,仍属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安肃县。

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蒲阴县入州。

束鹿县:天启二年(1622)自县北故城徙今治。南偏西有百尺口巡司(兼属宁晋县)。

安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葛城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安县,仍属保定府,十三年(1380)复升为安州。

高阳县:洪武三年(1370)自县东故城徙今治;六年(1373)直属保定府,寻改属蠡州,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高阳县,复改属安州。

新安县:元直属保定路。洪武七年(1374)省入安县,十三年(1375)复置新安县,改属安州。

易州:洪武元年末(1369)省倚郭易县入州。县境有安座岭巡司,西有金陂镇巡司,西偏南有五回岭巡司,西偏北有奇峰口、塔崖口巡司。

涞水县:北有干河口巡司,西北有黄儿庄巡司。

河间府:元为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河间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河间县:倚郭。东偏南有景和镇巡司。

献县:元为献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乐寿县入州,八年(1375)降州为献县。东南有单家桥巡司。

阜城县:元属景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河间府。

任丘县:元属莫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河间府。

交河县:元属献州。洪武八年(1375)直属河间府,十年(1377)省入献县,十三年(1380)复置交河县,仍属河间府。东偏北有泊头镇巡司。

青县:元为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会川县入州,八年(1375)降州为清县,直属河间府,同年更名青县。

兴济县:元属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十三年(1380)复置县,仍属河间府。

静海县:元为靖海县属清州。洪武元年(1368)更名静海县,八年(1375)改属北平府,十年(1737)改属河间府。

景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蓨县入州。东有安陵巡司,西有宋门巡司。

东光县:洪武七年(1734)省入阜城县,十三年(1580)复置东光县,仍属景州。

沧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清池县入州,二年(1369)自县东南徙治长芦。北有长芦巡司。

庆云县:元为(西)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更名庆云县。

莫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莫亭县入州,七年(1374)省莫州入任丘县。

真定府:元为真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真定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属行省。

真定县:倚郭。

井陉县:元属广平路威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真定府。

灵寿县:西北有义头镇巡司,后迁县西北慈峪镇。

栾城县:洪武初年自县北故城徙今治。

无极县:元属中山府。洪武元年(1368)省入中山府,四年(1371)复置无极县,仍属定州,七年(1374)直属真定府。

平山县:西有十八盘、下口村巡司。

行唐县:元属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定州,正统十三年(1448)复直属真定府。西北有两岭口巡检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1369)降为定州,三年(1370)省倚郭安喜县入州。北偏东有清风店巡司。

曲阳县:元属保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定州。

冀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信都县入州。

南宫县:成化十六年(1480)自县西北故城徙治飞凤冈。东南有董家庙堡巡司。

晋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鼓城县入州。

赵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平棘县入州。

隆平县:洪武六年(1373)省入柏乡县,十三年(1380)复置隆平县,仍属赵州。

赞皇县:西北有黄沙岭巡司。

宁晋县:东北有百尺口巡司(在束鹿县境)。

深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静安县入州,永乐十年(1412)自县南故城徙治吴家庄。东南有傅家池巡司,后废。

衡水县:永乐十三年(1415)自县西南故城徙治范家疃。

顺德府:元为顺德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顺德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属行省。

邢台县:倚郭。西偏北有西王社巡司。

沙河县:弘治四年(1491)自沙壅徙治西山小屯,十八年(1505)复徙旧治。

广宗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平乡、钜鹿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广宗县,仍属顺德府。

广平府:元为广平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广平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属行省。

永年县:倚郭。西北有临洺镇巡司。

成安县:元属磁州。洪武元年(1368)废,四年(1371)复置成安县,直属广平府。

威县:元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洺水县入州,并降州为威县,仍属广平府。

邯郸县:元属磁州。洪武元年(1368)直属广平府。

清河县:元属大名路。洪武六年(1373)改属广平府。

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大名府,同年属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属行省;三十一年(1398)徙治府东八里。

元城县:倚郭。洪武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东八里。东北有小滩镇巡司。

大名县:元倚郭。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县,十五年(1382)复置大名县,仍为倚郭,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东八里,永乐九年(1411)徙旧治,去倚郭名目。

魏县:洪武三年(1370)自县西徙治五姓店。

清丰县:元属开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大名府。

内黄县:元属滑州。洪武七年(1374)直属大名府。西北有回龙庙巡司。

濬县:元为濬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濬县,仍属大名府,并自浮丘山之西徙治浮丘山东北平坡,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治浮丘山巅。西南有新镇巡司。

滑县:元为滑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白马县入州;七年(1374)降州为滑县,仍属大名府。东南有老岸镇巡司。

开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濮阳县入州。

长垣县:洪武二年(1369)自县东北徙治古蒲城。东南有永丰里巡司驻永丰里,后迁县东南竹林,再迁县东南为大冈巡司。

东明县:洪武元年(1368)徙治县西东明集,十年(1373)省入长垣县,弘治三年(1490)于东明集东十五里复置东明县,仍属大名府;万历年间复改属开州。南有杜胜集巡司。

永平府:元为永平路。洪武元年(1368)属山东行省,二年(1369)改置平滦府,同年改属行省;四年(1371)更名永平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