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鳃鲨

皱鳃鲨

鲨鱼中的一种
皱鳃鲨(学名:)又名拟鳗鲛,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无亚种分化,有"活化石"之称。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复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皱鳃鲨鳃裂之所以比其他鲨鱼多,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栖息于深海环境,而深海环境的氧气浓度比较低,因此需要比较多的鳃裂来进行气体交换。皱鳃鲨多栖息于深海,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世界但是十分零散。皱鳃鲨妊娠期长且繁殖和生产率低,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纲: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亚纲: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 目: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 亚目: 科:皱鳃鲨科Chlamydoselachidae皱鳃鲨Garman,1884 亚科: 族: 属:皱鳃鲨属Chlamydoselachus 亚属: 种:皱鳃鲨C.anguineus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皱鳃鲨 分布:主要分布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东部,日本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国加州到智利的东太平洋地区。

外形特征

皱鳃鲨因其头部有带有褶皱的鳃裂而得名,因其外型鳗鱼相似,故又名“拟鳗鲛”,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鲨鱼种类之一。一般生活在海底1500米左右。尽管外型似鳗,这种鲨鱼却拥有300颗、超过25排的锐利牙齿,一看就是凶猛的海中捕食者。皱鳃鲨眼睛没有瞬膜。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复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体长1.5米左右,最长雌鱼达1.96米、雄鱼达1.66米。体鳗形。鳃孔6对。和普通鲨鱼不同,皱鳃鲨的嘴不在下方,而在前方,吻极短。上下颌牙同形。每牙具3个长齿尖,属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异棘类的牙齿。鼻孔在侧腹面,具喷水孔。侧线沟状。脊索未收缩,前10个脊椎有清楚的环状钙化物;在臀鳍以后的脊椎,亦有环状钙化的迹象。臀鳍长;尾鳍中的脊椎稍向上翘,形成不显着的歪型尾。皱鳃鲨的样子很像约在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祖先——枝齿鲨。

栖息地点

皱鳃鲨经常出现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的上部,是一种显着的深海栖居物种,通常生活在靠近海底或在水深500到1000米的区域,但有时皱鳃鲨也会到深达1500米的地方活动。有时甚至能在深度50-200米的浅水层之间发现它,在中国台湾东北部海域也曾有人发现过。

生活习性

食性

皱鳃鲨以鱼类和其他鲨鱼为食,其下颌开合灵活,能够将猎物整个吞下。

皱鳃鲨满口的三角牙证明皱鳃鲨是凶猛的捕食者,但科学家认为它不会攻击人类。和深海里的其它鲨鱼和鱿鱼等鱼类相似,皱鳃鲨的牙齿也像针头一样。皱鳃鲨主要吃食其他鲨鱼、鱿鱼和硬骨鱼。

它们也吃从海水上层沉下来的腐肉。

感知

由于皱鳃鲨居于深水区并且不易观察,人们对它们的沟通和感知能力了解得很少,基于其他深水区的鲨鱼信息来看,它们可能使用它们的侧线和触觉来导航以及感知海底的轮廓。皱鳃鲨对声音和长途振动敏感,并能通过它们的肌肉释放出电脉冲。同时,它们有能力通过检测水的压力来分辨上下变化。

地理范围

虽然皱鳃鲨的分布范围几乎扩展到全世界(74°N-58°S,169°W-180°E),但是它们的分布非常零散。出现在大陆架外缘和上部的大陆坡,如挪威,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爱尔兰,南到纳米比亚北部。其他群体出现在东太平洋,如南加州和智利北部;在西太平洋,有日本,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新西兰;也可能出现在印度洋西部,如南非。

中国分布:分布于台湾东北部深海。中国为次要分布区。

原产国家或地区:安哥拉、澳大利亚、智利、法国、圭亚那、日本、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纳米比亚、新西兰、挪威、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南非、西班牙、英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分布海域:大西洋,东部中心区域、东北部、东南部、西部中心区域;太平洋,西北部、中东部、东南部、西南部区域。

繁殖生长

卵胎生,春天受精,

能够全年繁殖,物种胚胎的妊娠期介于14-24个月,每胎产仔的数量为2-12。

雄鱼有极发达的鳍脚,雌鱼卵囊一端突起,幼鱼发育在母体内进行,夏季出生。

幼鱼出生时总长度为40-60厘米,成熟时雄鱼总长度为97-117厘米,雌鱼为135-150厘米。雌鱼最长约196厘米。

皱鳃鲨并无人工繁育的记录,而野外的皱鳃鲨又很难确定它们的寿命长度。1999年,有学者估计其野生状态下寿命最高为25年。

生态价值

皱鳃鲨是在海底生活的生物,有助于消除分解尸体,它们能够分解从开放的海洋水域上部漂浮下来并最终到达海底的腐肉。皱鳃鲨和其他底栖生物一样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的角色。

种群状况

科学界对于皱鳃鲨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仍有分歧,一说存在了3.8亿年,一说9500万年。截至2008年,人类只在日本海岸附近发现过2条皱鳃鲨,分别是19世纪末期和2007年。那两条史前生物般的鲨鱼都是由深海渔网在无意中捕到的。

保育状况

皱鳃鲨这个物种并不出名。极少数国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保护和管理鲨鱼的国际行动计划》中正在开发或开发出了鲨鱼管理计划,但其中提出的方法很少有具体措施来管理深水渔业捕捞活动。

致危因素

皱鳃鲨虽然不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渔业利用物种,但是其个体经常被设在一些地方诸如水底及中层水域的拖网、延绳钓和刺网捕获。当不小心被捕捉到时,其肉用于人类消费,鱼粉则可能被抛弃。由于对此物种的全球种群规模并不了解,所以不清楚因此可能会对此物种造成什么影响。然而,鉴于该种物种数量的明显匮乏,长妊娠期和低繁殖生产能力,即使很小的损失也可能对皱鳃鲨的生存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那些皱鳃鲨被发现时,它们的尾尖已经被分离并且失踪,可能源自于其他种类鲨鱼的竞争和掠夺性攻击。

保护级别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03)——近危物种(NT)。

捕获案例

皱鳃鲨虽然不是现代渔业重要的目标,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经常被深层拖网和刺网捕捞上来,成为了副渔获物。当被捕获后,人类当然不会放过它们,肉被食用。目前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尽管如此,由于现代深水渔业的扩张,已经威胁到了该物种的生存,皱鳃鲨算稀有鱼种,繁殖能力低下。皱鳃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n直到2015年1月22日,澳大利亚渔民在拖网捕鱼的时捕上一条“怪鱼”。经鉴定,这是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皱鳃鲨,该物种已在地球上存活了800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拖网渔业协会最先宣布发现这条鲨鱼。据称,渔船从澳大利亚沿岸700多米的深海中捞上了这条皱鳃鲨,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后皱鳃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