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公司

皮包公司

空壳公司
皮包公司就是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固定经营地点及定额人员,只提着皮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或集体,多挂有公司的名义,也叫皮包商。后来,皮包公司一词用来意指那些从事非法业务和欺诈活动的集团。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商业领域安插有“卧底”间谍,但没有说明他们是作为员工长期出现,还是偶尔暗中潜入。中央情报局有个手段是出了名的:让间谍以商人的身份招摇过市,当然,他们所代表的只是用来掩人耳目的皮包公司。
    公司名称: 外文名: 所属行业: 法定代表人: 总部地点: 经营范围: 公司类型: 公司口号: 年营业额: 员工数: 中文名:皮包公司 特点: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固定经营地点 别称:皮包商 解释:从事非法业务和欺诈活动的集团

识别方法

前几年,“皮包公司”风行一时,一些“皮包公司”肆意进行经济诈骗活动,给许多企业、个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实,识别“皮包公司”并非难事:

一看有无固定经营场地。如果该公司并无固定经营场所打一抢换一个地方,这类公司多属“皮包公司”。

二看无固定从业人员。其从业人员四处流动,无固定的办公地点,这类公司可能就是“皮包公司”。

三看手中有没有“货”。如果该公司只是嘴巴上说自己手有多少吨钢料,多少台彩电,多少吨聚氯乙烯,而你却没有真正看到这些‘货“,便可暂且怀疑其公司为”皮包公司“。

四看其经营项目是否专一,一个大到飞机等工业材料,小到绣花针都卖的肯定是皮包公司。

以上识别方法多是书上或课堂上讲的,是理论性的,而在现实的商场中,要真正能够识别出”皮包公司“却并非易事,因为:

你可能被该公司的招牌所怕了,根本无意顾及验明该公司的正身,便与之谈上交易了。“皮包公司”奇特的招牌确实也使不少人上了当,真的起到了”奇特“的效果。近几年来,“皮包公司”所打的“招牌”之所以能迷惑人,关键是他们耍弄着巧妙的手法,主要有如相两种:

1、有着时髦而响亮的公司名称。什么“某某环球贸易公司”、“某某太平洋贸易公司”、“某某有限公司”、“某某物资交易中心”等。这些名称确实迷惑了不少人,或是迷惑刚进城的农民,或是欺骗初涉商场经商之人,或是欺骗那些仅凭名称判断公司虚实的人。

以我们在阿里巴巴见到的一个例子为例(看下图对比):

该公司注册名称叫“苏州禾孚泰贸易有限公司”,但网站名称以“XXX苏绣制造社出现”, 网站内容全部围绕苏绣展开,大幅标题打造“中国刺绣工艺第一品牌”,而该公司注册的营业执照上包罗万象,几乎什么都可以做,惟独不见苏绣、刺绣。所以,如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值得怀疑的。

2、有某个国营集体单位做依靠。有不少国营、集体单位为了赚钱,聘用外单位或社会“能人”组织承包本单位的经营业务,把本单位的公司章、银行账户转给这些人使用,结果造成一些奸商和经济骗子打着国营、集体单位的合法旗号,名正言顺地大肆欺骗他人。

第二,你可能被对方的“合法性”所蒙骗。前几年,“皮包公司”并非都是非法的。有些”皮包公司“既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又有营业执照,人银行账号,这种有合法外衣掩盖的“皮包公司”更具欺骗性。

当然,诱骗性的“皮包公司”一般是骗取预付款或定金但也有其他诈骗目的:

一是骗取银行贷款。如保定市某以“农工商联营公司”(皮包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贷款10万元,贷款到手后,举家潜逃,查无下落。

二是转让、出卖银行账号,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如河北栾城某贸易公司将本公司的银行账号转让给北京市李某,李某与石家庄某经销公司签订购买录像机、彩电的合同,结果无力付款,使他人造成损失。

识别“皮包公司”,需要你平时有敏锐反应、谨的经营作风。

含义

从字面上看是只有皮包的公司,两三个人,七八个章,就是说这个公司没有真实的注册资金,只是个空壳。很多人眼里的皮包公司有不可信的含义。逃避直接出口到母国的高额关税。

被骗案例

警方在侦查中还发现,这个诈骗团伙分工明确,主要犯罪嫌疑人刘某某负责出资注册皮包公司、租赁办公场所;财务人员刘某负责购买相关机器设备及原材料、发布虚假广告及财务管理;业务人员方某某等9人通过微信、QQ等平台向受害人实施诈骗。

几年,网络诈骗的事层出不穷,并且花样翻新,让老百姓防不胜防。据媒体报道,那些经营这些皮包公司实施诈骗的人,有一些是从高校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编写骗人的“话术”上。他们的工作可能就是打打电话,通过话术诱使没有防范意识的老人上当,从而骗取老人们的钱财。在不知不觉掉入他们设置的陷阱后,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骗走老人们一生的积蓄,甚至还会让有些老人稀里糊涂地将自己的房产,莫名其妙地过户到不认识的人名下,让自己变成“证照齐全”的无房户,流离失所。

男子成立皮包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获刑

今年50岁的林某,是广东省高州市人,多年前来到浏阳经商。为了赚取巨额非法利益,2017年年底,林某在结识岳阳男子付某(另案处理)等人后,共同商议在浏阳成立公司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事宜。

此后,林某、付某等人先后在我市注册成立了生态农业、养老服务等公司,但并未进行实质性经营。

公司成立后,林某等人雇请业务员,通过发放传单等方式,以约24%的年回报率为诱饵,打着投资合作、借款、会员充值的幌子,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存款,用以所谓的生态养老事业。

成立一家不开展实质业务的皮包公司,然后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邀人投资入股。广东男子林某在我市通过这一手段,先后向66人非法筹集资金528万元,好在林某的违法行为被淮川街道办事处及时发现并报警。近日,林某因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