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绅权

皇权与绅权

吴晗和费孝通所著书籍
《皇权与绅权》是吴晗和费孝通所著书籍,2015年1月出版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属于吴晗精品集系列。[1]主要内容包括传统中国历史演进过程经常发生治乱循环,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历代王朝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整合模式。它是由家天下行为的主客体结构、综合性的统治思想结构、君权至上的复合权威结构、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形成的大一统社会空间结构以及由制度体系—文化符号体系—政策体系结合而成的治理体系结构组成。这一独特的社会整合模式对中国王朝政治的长期延续、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中华文明的长期繁荣起到稳定器和润滑剂的作用。但这一社会整合模式也存在皇权承继的不稳定性、运行的随意性、制度或政策长期运行导致的合理性缺失、权威道德维系的约束力不足等内在的局限性。。
    书名:皇权与绅权 别名: 作者:吴晗 类别:历史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184 定价:24 开本: 装帧:平装 ISBN:9787567526328 丛书系列:吴晗精品集

内容简介

社会是何以可能的?这是社会学大师齐美尔追问的问题。而这本书无疑是回答“中国社会是何以可能的”一本经典。不在于答案的可信与否,关键是给人诸多启发。整本著作中,论点最精当、论据最充分、论述最严密的首推吴晗的《论绅权》,从魏晋门阀制度到北宋考试制度,再到元朝之后的军法治臣,吴晗一步一步将绅权与皇权从共存、共治到降而为奴役的过程剥丝抽茧揭露无遗。对历史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但是,几篇文章读下来,字里行间也隐隐透出吴晗对自由知识分子的仇视和轻蔑,说古代那些热衷于维护自身财产和特权的士大夫,用今天的名词来讲,就叫做自由主义者。

作品目录

论绅士(费孝通)

论“知识阶级”(费孝通)

论师儒(费孝通)

论皇权(吴晗)

论绅权(吴晗)

再论绅权(吴晗)

论士大夫(吴晗)

论天高皇帝远(袁方)

皇权下的商贾(袁方)

论王权与兵(全慰天)

论“家天下”(全慰天)

论绅权(胡庆钧)

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胡庆钧)

从保长到乡约(胡庆钧)

绅权的本质(史靖)

绅权的继替(史靖)

朱元璋的统治术(吴晗)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

编后

作品鉴赏

第一,费孝通与吴晗的观点差异并不明显。费老的观点郑也夫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归纳,那就是皇权的独享性、知识分子以及政统和道统。费老的观点虽然引申至先秦、秦汉,并精彩地解读了《论语》中的师儒道统思想,但其所描述的现象与士绅、皇权的关系仍然是明清时代的。其中,费老剖析的政治权利独享性、绅权的非近代性以及政统与道统的关系均直指明清时代的国家-社会特征。反观前十几年争论激烈的“市民理论”、“公共领域”等话题,费老的论述更加直接而实质。最近几年香港、台湾学者有重新重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意义的倾向,更是令我感觉费老主编的这部论文集的重要性。

吴晗在书中的几篇论文论证详细,论述逻辑缜密,是一等一的论文,毋庸置疑。但是,吴晗的观点在本质上并不与费老相左。吴晗的论述时间尺度是两千年的,从贵族到士绅的转变,从豪门到草根的变化,从坐而论道到跪伏在地的退化,尽管正确无疑,但皇权依然并不随之逐渐强大。不论豪门、贵族还是进士、举人,只是皇权周围附属物的变化而已,并非皇权本身的变化。因此,在这一点上,吴晗与费老的相同点远大于差异。

第二,士绅之所以是士绅的原因——知识。费老在士绅论述中强调道统的延续性与力量。其实,道统中所内涵对“礼”的规范与知识是其存在的核心。把握这个主干是区分士绅与非士绅的关键。具备知识的人在传统时代(主要是宋代以降)是持有“礼”的化身,是乡间中具备话语权的代表,也是享有经济、政治权利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着多面的角色与多元的分层。

他们是上层政权与村之间的连接环节,他们在其中作恶与施善均是正常且并不矛盾的表现。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士绅在明清两朝没有变化,明清易代对于士绅层的规训需要注意。同时,明代王府庄田在清代的覆灭也是理解华北社会变化的关键。总之,士绅之所以是士绅,在于知识的独享性与政治上的特权性。那么,士绅所拥有的知识进入近代之后的变化,带给中国什么呢?

第三,士绅的继替与中国后士绅时代的近代化之路。史靖的《绅权的继替》十分精彩,他看到了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全方位差异。也由此解读了绅权的衰落原因。但1948年,他们不会想到,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40余年,近代教育的出现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弊端。真正的弊端在于“皇权”的借尸还魂,在这种弊端不除的基础上,所有的教育均无效。近代教育也会由此而变质,成为新“皇权”的附庸。

可能,乡村再无士绅,但城市中官员的子弟依然会是官员,城市中的流浪者依然是流浪者。拥有知识与否已经变得不再是区别身份的要素,知识的光环退去时,权利与物质的无限扩张已经将社会带入无限的深渊之中。拥有知识的人不再显赫,无知的人登上高位。高位之人不再有传统时代的施善与教化责任。传统时代是有问题的,但是现代社会呢?原有的问题是否真的被修正,新的问题是否又出现了呢?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