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鲨

白鳍鲨

真鲨科三齿鲨属动物
白鳍鲨(学名:Triaenodon obesus)又名三齿鲨,因鳍尖是白色而得名。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生长缓慢,每年才长2厘米-4厘米,最长可达210厘米。它们以鱼类和乌贼为食,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中文名:白鳍鲨 拉丁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软骨鱼纲 亚纲: 目:真鲨目 亚目: 科:真鲨科 亚科: 族: 属:三齿鲨属 亚属: 种:白鳍鲨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白鳍鲨 别称:灰三齿鲨、鲎鲛 命名者及时间:Poey, 1861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2尾;全长780-1020mm;采自南海。

体纺锤形。头颇宽扁,自第一鳃孔上方至吻端直线斜下;头长为全长的1/5。尾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平扁,背视圆形。眼小,近圆形,瞬膜发达;上侧位,近吻端,眼径约为第三鳃孔之半。鼻孔斜列,外侧位,鼻间隔比鼻孔长约大2.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对褶形突出,与中鼻瓣共同形成一小管道,约为鼻孔长度的1/2。

口宽而弧形,为口前吻长的2.7倍;口闭时不露齿,唇褶很短,仅上唇褶见于口隅处。齿上下颌同型,基底膨大,三峰状,具一中齿头,每侧1小齿头;每侧22-23齿,多行在使用。无喷水孔或颇微小。鳃孔5个,约等大,最后1个稍大,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棘突不明显,前缘波曲;5纵嵴较粗。

第一背鳍中大,距腹鳍比距胸鳍为近,上角钝尖,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伸越腹鳍起点上方;第二背鳍大,鳍高约为第一背鳍高的2/3,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与臀鳍等大或稍大,上角钝尖,下角延长尖突,后缘深凹。尾鳍宽而延长,略大于头长或两背鳍间距,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狭长三角形,中部低平延长,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续,尾端钝尖,后缘凹入。

臀鳍距尾鳍与距腹鳍几相等,外角钝尖,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稍大于第二背鳍,外角近直角,里角钝尖微突。胸鳍较大,稍呈镰形,外角和里角均钝圆微突,后缘微凹,鳍端接近第一背鳍起点。

体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颜色较深,第一背鳍和尾鳍上叶尖端白色。幼体第二背鳍、腹鳍和臀鳍等各鳍边缘暗色。

生物学

热带沿举近底栖息常见鲨。白天成群栖息在珊瑚礁洞穴中,夜晚活泼游动。胎生,每产1-5仔,刚产仔鲨长52-60cm。雄成鱼长104-168cm,雌成鱼长105-158cm,最长达213cm。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