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癣皮

白癣皮

多年生宿根草本
白癣皮又称八股牛,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根斜出,肉质,幼嫩部分密被白色的长毛并生着生水泡状凸起的腺点,全株有强烈香气。[1]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3,对生、纸质。总状花序顶生,开白色或淡紫色花。蒴果5裂,表面被棕黑色腺点、腺毛及白色细柔毛。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亚门: 纲:石竹亚纲 亚纲: 超目: 目:叶苔目 亚目: 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世界范围分布较广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白癣皮 英文名:cotex dictamni

简介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全株有强烈香气。根斜出,肉质,幼嫩部分密被白色的长毛并生着生水泡状凸起的腺点。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3,对生、纸质。总状花序顶生,开白色或淡紫色花。蒴果5裂,表面被棕黑色腺点、腺毛及白色细柔毛。

采集及采集地

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棱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白癣碱、白鲜内酯、谷甾醇、黄柏酮酸、胡芦巴碱、胆碱、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碱、γ-崖椒碱、白鲜明碱。地上部分含有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性味

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人手太阴、阳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肠经。

③《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瘌,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0~25克。

外用:煎水洗。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得配本草》:酒拌炒。

宜忌

虚寒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