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白扁豆

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的种子
白扁豆是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的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甘,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中文名:白扁豆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别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豆目 科:蝶形花科 属:藊豆属 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小托叶线形,长3-4毫米;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6-10厘米,宽约与长相等,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截平。

总状花序直立,长15-25厘米,花序轴粗壮,总花梗长8-14厘米;小苞片2,近圆形,长3毫米,脱落;花2至多朵簇生于每一节上;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上方2裂齿几完全合生,下方的3枚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色,旗瓣圆形,基部两侧具2枚长而直立的小附属体,附属体下有2耳,翼瓣宽倒卵形,具截平的耳,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基部渐狭成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比子房长,弯曲不逾90°,一侧扁平,近顶部内缘被毛。

荚果长圆状镰形,长5-7厘米,近顶端最阔,宽1.4-1.8厘米,扁平,直或稍向背弯曲,顶端有弯曲的尖喙,基部渐狭;种子3-5颗,扁平,长椭圆形,在白花品种中为白色,在紫花品种中为紫黑色,种脐线形,长约占种子周围的2/5。花期4-12月。

生长习性

扁豆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霜,受霜害后,轻者影响生长,重者死亡。苗期需潮湿,应注意浇水。花期要求干旱,空气和土壤湿度大,容易落花。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种植。

主要价值

膳用价值

白扁豆,营养价值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鲜嫩可口。白扁豆作为滋补佳品,夏暑又是一种清凉饮料。

药用价值

关于白扁豆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齐梁间陶弘景着的《名医别录》。

明李时珍着的《本草纲目》说:“取硬壳白扁豆,连皮炒熟,入药”,“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总之,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功效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c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稍有光泽,有的可见棕褐色斑点,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长7-10mm,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片,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长26-213μm,宽526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近外方有光辉带;支柱细胞l列,种脐部位3-5列,哑铃状,长12-109μm,宽34-54μm,缢缩部宽10-25μm,其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多切向延长。

最内1列种皮细胞小,类方形。于叶细胞内含淀粉粒。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内含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二侧有星状组织,细胞星芒状,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