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

叠滘

南海县辖区村落
叠滘是一个乡村,叠滘的别名叫双溪,叠滘乡是西江、北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叠滘乡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南海县中部;东邻夏教、南接佛山,西临汾江,北倚禅河。
    中文名:叠滘 外文名: 别名:双溪 曾称:叠溪、叠水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北部

概述

叠滘,别名双溪,曾称叠溪、叠水。1951年8月16日,分置叠南乡、叠北乡。人居始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

境内面积:清·光绪五年(1879)9.24平方公里,1984年7.68平方公里,2002年3.93平方公里。地形呈现“复釜”状(即中部高四周低)。溪滘纵横交错,蜿蜒35.33公里。灌溉自由,土壤肥美。

叠滘乡地处低纬度境域,北回归线南缘,属南亚热海洋季风气候无冬地带。四季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温度21.5摄氏度,多年年平均隆雨量1407.6毫米;干季盛行偏北风,湿季盛行东南风。境内水、热、光照等自然资源丰富,万物葱荣。粮食作物一年两熟,曾有过稻·稻·麦连作三熟的好收成。主要的自然灾害:台风,在每年1至9月份出现较多;夏、秋间,有洪涝威胁;冬、春间,偶有低温阴雨,影响农作物生长。

叠滘历来是南海县辖区内的一个乡。有户籍人口:明·万历十八年(1590)4936人,清末民初(1911)7398人,1949年9262人,2002年15172人。有户籍姓氏:开村时温许2姓,明代28姓,1984年97姓,2002年128姓。

叠滘乡人,依溪建村,傍水而居;清溪绿水,生生不息,似玉带环腰;绿树森秀中,小桥流水,串连着生机盎然的万户千家。前人素重教育,世代承传。历史文化积淀深沉厚实,孕育出重教化,知书达理,尊老爱幼,敦睦桑梓的乡风美德;正是这古今相通的民淳俗美道德风尚,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劳进取,诚实俭朴,苦乐与共,包容兼蓄的叠滘人。

历史渊源

叠滘扒龙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

清代,客籍叠滘教学先生易瑞瑜,曾受乡绅何子权等委托,撰写《叠滘八景》、《叠滘十馨》闾事,以告诸来者。并书于“中堂”上,挂在培风社学中座。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叠滘龙船的悠久历史。清末民初,叠滘乡有龙船9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江头、东宁、庆云、东胜东、三馀堂、潭头等。后来,江头、东宁两艘龙船自行废置。

叠滘龙船,各有其历史渊源。陈丰坊龙船是白胡须的,因其在老土地庙“点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须,龙船也随之白胡须。陈丰坊龙船的龙尾是“挛弓"的。所以世称“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庆云坊(海边坊)龙船是红胡须的,因其在温、许二公(临海庙)处“点精”,而温、许二公是红胡须,龙船也随之红胡须。世称“红须军师"。

相传,庆云坊龙船的红色胡须,是一种稀有野兽的毛,特别矜贵。早期,庆云坊有两艘龙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内河扒。除了陈丰坊、庆云坊龙船的胡须特殊之外,其余都是黑胡须的,因其在北帝(大庙)处“点精”,而北帝是黑胡须,龙船也随之黑胡须。只有陈丰坊龙船尾是“挛弓”,其余都是直尾的。

叠滘龙船,与时俱进,从1981年开始,至2002年,拥有柚木龙船15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激边、江头、宁聚、庆云、村头、澳墟、叠北俱乐部、东胜东、三馀堂、潭头东约、潭头三约、新约等。因为过去修造龙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这些木料,都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被淘汰了杂木、坤甸木旧龙船共19艘。

流传

叠滘另一处极有名的村落就是茶基村。从江头村往里走,穿过学校和一片居民区,走到文华北路上,就能看到茶基村的牌坊。茶基村同为属于叠南村委会,据记载于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开村,至今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当时村边田基多种茶树,村子也因而得名茶基坊,即是现在的茶基村。

茶基村的原居民多姓何,据说何氏的祖先在来叠滘之前,是居住在南海狮山的华平,村里何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就有记载,“华岭旧家声,庐江新气象”,华岭就是指华平。和江头村类似,祠堂也是茶基村重要组合部分和公共活动空间,比其他村落幸运的是,茶基村现在还保留有何氏宗祠、成庄何公祠,成刚何公祠、俊宇何公祠等。村里的人说,祠堂之所以能保留,是文革期间,这些祠堂被改作了生产队的队部,从而逃过了被拆毁的命运,只是祠堂外围的砖雕花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茶基村的旧民居多是三间两廊的布局,古巷道也有被部分保留。

说到茶基,就不能不说茶基“十番”,这是当地传统的表演项目,在佛山甚至有“无十番不算秋色”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十番”起源于唐朝,是凯旋乐的一种,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明清年代,安徽、江浙一带,有群流浪到佛山古镇的老人四处表演谋生,就在当时的茶基村驻扎,吸引了村民,之后“十番”开始在村内流传。如今,包括安徽、江浙一带的“十番”都已经失传了,据说仅有茶基村还保留着这项传统的表演项目。

虽然去茶基村时并没有“十番”的表演和排练,但从村民自豪的讲述中,还是能够感受到“茶基十番”的魅力。何谓“十番”,即有10种乐器,按10种乐器打法,轮番敲出10段音乐,这些乐器包括有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企身鼓、群鼓、沙鼓、响螺、大钹、飞钹、单打等10种伴奏乐器。

飞钹是十番表演的核心,表演者手持两个铜钹,其中一个铜钹用绳索绑着,将绳索绕着手臂固定,然后让飞钹在空中环回翻飞动,合着锣鼓节奏,与另一手所执的铜钹配合擦击,发出喳喳声。飞钹有高飞、低飞、回头飞等众多花样,表演时配合脚步、鼓声,整体配合十分悦目。茶基的“十番”与最初的“十番”还有不同,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茶基人将“飞钹”表演与本地八音锣鼓相融合,并结合本地民俗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