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鹦鹉螺

异鹦鹉螺

鹦鹉螺科动物
异鹦鹉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雌性较雄性多。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中文名: 拉丁学名: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亚门: 纲:头足纲 亚纲:四鳃亚纲 目:鹦鹉螺目 亚目: 科:鹦鹉螺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Lightfoot,1786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异鹦鹉螺 中文别名:硬壳鹦鹉螺 英文名:Crusty Nautilus

物种概述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现存2属(异鹦鹉螺属、鹦鹉螺属)、6种(异鹦鹉螺属2种:穿孔异鹦鹉螺、异鹦鹉螺;鹦鹉螺属4种:大脐鹦鹉螺、珍珠鹦鹉螺、白斑鹦鹉螺、帕劳鹦鹉螺),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发现情况

198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彼特·沃德和同事布鲁斯·桑德斯一起,第一次发现了异鹦鹉螺。

2015年年8月初,彼特·沃德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试图再去寻找异鹦鹉螺的踪迹。沃德和同事们找到了它们,在海底拍到了其活体状态的数字图像,还成功设置了跟踪装置,这将有助揭开一些关于异鹦鹉螺生存的最古老和最深邃的秘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