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

2008年本努瓦·匹隆执导的电影
《生活必需品》影片讲述了一个爱斯基摩猎人,在患上肺结核后前往魁北克地区接受治疗的故事,全片细腻呈现了爱斯基摩人与北美白种人之间在文化、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方面的差异,身为爱斯基摩人的演员纳塔-阿格拉奇在片中的表现颇具看点。[1]
    中文名:生活必需品 外文名:Ce qu'il faut pour vivre、The Necessities of Life、Inuujjutiksaq 其他译名: 类型:剧情 出品公司: 制片地区:加拿大 拍摄地点: 发行公司:Seville Pictures 导演:本努瓦·匹隆 编剧:伯纳德·爱芒德 制片人:René Chenier、Bernadette Payeur 主演: 片长:102分钟 票房: 对白语言:法语、伊努伊特语、拉丁语、英语 色彩:彩色 电影分级: imdb编码:tt1280501 主要奖项: 在线播放平台: 地区:加拿大 混音:Dolby SR

剧情简介

一个人是靠什么活下去的?

1952年加拿大北部地区,一位名叫提威的因纽特猎人患上了肺结核,为了康复他不得不离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魁北克城。由于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人和朋友,又不会说法语,他仿佛是来到了一个外星人的世界一样,心情变得异常低落。

当他开始拒绝进食、唯一企望的就是等待死亡时,护士卡罗丽终于明白提威的病症不仅仅是威胁到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她想办法安排卡基这个小孤儿转到这里。这个男孩也在生病,只不过他对这两个世界都很熟悉,也会这两种语言。

在与卡基分享自己的生活之后,提威逐渐对所有人敞开心扉,重新发掘了自己的骄傲与能量。最终他还发掘了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要计划收养卡基并把他带回家乡,让卡基成为自己的家庭成员。

幕后制作

不止是煽情

不管在什么意义上,我们都很难把《生活必须品》这部影片简单的定义成一部“催泪的但是俗套”的肥皂剧。虽然影片非常感人,甚至是煽情,但是导演和编剧还是牢牢把握住了电影和肥皂剧之间的区别,在既催人泪下同时,又不漏神色地展示了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冲突。影片的导演本努瓦·匹隆是加拿大最好的纪录片导演。此次,他以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片开始自己的剧情片导演生涯也算是中规中矩。

匹隆对这一题材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与耐心,他说“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擅长表现的内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故事和内容的,看不到的内容远远大于银幕上所展示出来的。也许我会执着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拍摄,可是我认为那些都是有意义的”。由于这种“全面”的展示,整部影片显得丰盈饱满,充满了解读和符号。对这样一种“社会学纪录片”而言,催泪只是它的一个效果而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从那些细节里流露出来的对孤独和对文化冲突的体认和评价。

匹隆介绍道:“在大银幕上展示一个独自生活在自己语言世界中的人,他不会和别人交流,也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交流。直到有一天,又来了一个人,他变成了那个‘哑巴’的桥梁。这样的故事,应该更贴近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生活必须品》不仅仅给观众展示了一幅怀旧的绘画,同时更深刻的剖析和表现了两个孤独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魁北克人和因纽特人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的内心在被流放之后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的。匹隆也说“我更愿意观众把影片看成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寻找自我之根的影片,不希望他们看完影片之后纯粹就剩下了眼泪。”

不避讳历史

对于这样一部小投资、小成本的影片而言,导演和编剧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影片的质量。而影片所讲述的这段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因纽特人身上的悲惨史则显得敏感而特殊。1950年代,加拿大政府逐渐接管了因纽特人居住地的捕鱼权,世代赖以为生的因纽特人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只好走向城市,在城市的熏染下,他们渐渐被同化。最终使得整个因纽特人地区被殖民,最终荡然无存。

对于去表述这段多数导演都选择缄默这段历史,影片的编剧伯纳德·艾蒙德(Bernard Emond)说:“如果真的没有人去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或者是写成文字的,那么谁还能保证今后这样的惨剧不再发生呢?城市化、现代化固然比原始的刀耕火种要先进,但是因纽特独具个性的文化怎么传承呢?文化的保护绝对不是修几个博物馆那么简单”。的确,影片并没有对加拿大历史上这最黑暗的一页遮遮掩掩,而是采用了一种光明磊落的态度去直面它。

导演匹隆曾经表示“我不忌讳什么改说什么不改说,我有勇气和胆量去表达我觉得自己应该去表达的东西。我以前的拍纪录片,也不是为了娱乐和好玩,那是为了记录社会的变革和表达我的看法。现在,我只是选择了用故事片来记录历史、来表达自己而已。我想这并没有什么不同”。

幕后花絮

《生活必须品》代表加拿大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发布者: Mtime (2008-09-24 11:09:38)

本片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最佳大奖。

影片主演纳塔·阿格拉奇本人就是一名因纽特人,2001年他曾主演过《冰原快跑人》。

影片原先就准备把文化冲突设置成主题的,但是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票房,导演和编剧对剧本进行了巨大的修改。让文化冲突成为次要的情节和线索。

影片中北方的镜头在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伊魁特市拍摄。

在2008年的北美电影颁奖季里,该片被影迷们称为“年度最热门影片”。

很多1950年代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都有过影片中的人物一样的经历,因为“治疗肺结核”的借口,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习俗和信仰,被强行塞进了所谓的疗养院。多数人在魁北克省的疗养院一直呆到了死亡。

为了避免使观众的情绪过于压抑和悲伤,编剧特意在剧中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来缓和气氛。

为了照顾观众,影片只一半的对白是因纽特语,另一半是法语。按照导演原先的构想,整部影片都应该用因纽特语排成。不过他们还是做了一个全因纽特语的版本,专门用来在因纽特人的居住地播放。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