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

EP.奥德姆著作图书
《生态学基础》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EugeneP.Odum(EP.奥德姆),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OdumE.P.是20世纪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生态学基础》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首选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
  • 书名:
  • 别名:
  • 作者:EP.奥德姆
  • 类别:
  • 原作品:
  • 译者:
  • 出版社:
  • 页数:
  • 定价:
  • 开本:
  • 装帧:平装
  • ISBN:
  • 名称:生态学基础
  • 英文名:Eugene P.Odum
  • 原版名称:Fundamentls of Ecology

内容简介

《生态学基础(第5版)》主要内容:OdumE.P.是20世纪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生态学基础》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首选‘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丛书介绍

生态学名著译丛(共12册),这套丛书还有《景观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引论》,《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决方案》,《如何做生态学(简明手册)》,《进化动力学》等。

作者简介

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EugeneP.Odum(EP.奥德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1939),曾任纽约州Rensse laerville的Edmundc Nilesc Huyck禁猎区常驻博物学家,于1940年到佐治亚大学任教直至去逝,曾兼任美国生态学会主席(1964-1965)。建立了萨瓦纳河生态实验室,创建了Sapelo海洋生物实验室和生态研究所。

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97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美国生态学会卓越生态学家奖(1974)、生态学界的最高荣誉——泰勒奖(为环境学成就设立的世界级奖项,1975)、I'InstitutdelaVie奖(法国政府颁发,1975)和Crafoord奖(生态学界内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奖项,1987)。

GarvW.Barrett,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教授。佐治亚大学动物学/生态学博士(1967)。曾任迈阿密大学生态学特聘教授(一1994),佐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主任(1994-1996)。

兼任美国科学基金会生态学项目主任(1981-1983),美国科学促进会资深会员(1990),国际景观学会(IALE)美国分会主席(1988-1990),美国生态系统研究组织主席(1995-1996)及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主席(1998)。创建了迈阿密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生态研究中心。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0余篇。获AIBS杰出领导奖(2000)、IALE美国分会杰出景观生态学家奖(2001)。

编辑推荐

在这部史无前例的生态科学教学参考书第五版中,Odum和Barrett将进化和系统生态学整合在经典的整体论方法中。通过探索生态足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和火生态、复合种群动态、种群遗传学、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和景观可持续性等主题,您将在生态学领域里获得更为完整的视野。通过真实世界的实例,还学会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生态系统健康、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领域。

前言

《生态学基础》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部标志性的教科书——以阅读本书进入生态学领域并成为研究者和教师的学生数量为依据,本书是最有影响力的。这本经典著作的新版与前面的版本相比,有很大的修改,但仍沿用先前的书名

即使在20世纪早期,生态学被认为不过是对自然历史的描绘和思想派系,它也已经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必然性。生态学一直都是关于生物群体的最高和最复杂层次的学科。生态学始终研究整体论和涌现论,是一门自上而下研究生命特性的科学。即使是在实验室工作的倔强的科学家们,他们关注最简单的(更易接近的)分子和细胞层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知生物学家最终还是要到达生态学这个层次。为了彻底理解生态学,就要了解生物学的所有方面,而要做一个彻底的生物学家就是做一名生态学家。

但在《生态学基础》出第一版的时候,生态学还是最受冷落的学科,被封围在一个知识的角落里,除了一些分散碎片外,难以进行描述。Odum这本书犹如一张地图,让我们得以辨明方向。我们仍需要它来学习生态学的范畴和主要特征。2002年,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对《生态学基础》早期几个版本的效果进行了一项调查,表明本书引导了最多的专业人士进入个体和环境生物学领域(Barrett和Mabry,2002)

与第一版相比,第五版展现了我们在有关复杂的理论和模型方面实质性的进步和实验研究进展。最初的基本主题——生态系统分析、能量和物质循环、种群动态、竞争、生物多样性等——已经成为学科分支。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个体生物学的相关性不断增强

此外,生态学如今被认为不只是一门生物科学,还是一门人类科学。人这个物种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其的理解程度,以及我们利用生态学来明智管理自然资源的程度。我们以市场经济(我们的日常福利所必需)为生,同时也以自然经济为生,后者是我们的长远福利(甚至关乎我们的生存)所必需的。可以说对公共健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态学的一个应用。这丝毫没什么令人吃惊的。毕竟我们是生态系统里的一个物种,适应这个星球表面特有的条件,和其他生物物种遵循相同的生态学原理。

这一版《生态学基础》提供了生物组织较高层次间的一个平衡方法。它可以作为大学主修课的一个基础生态学课本——不仅是生态学和普通生物学,还包括保育生物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新专业。

图书目录

第1章生态学的范畴

1.1生态学的历史及与人类的关系

1.2生物组织层次

1.3涌现性原理

1.4超越性功能和控制过程

1.5生态交叉学科

1.6生态学模型

1.7学科还原论到跨学科整体论

第2章生态系统

2.1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2.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3梯度和生态交错带

2.4生态系统实例

2.5生态系统多样性

2.6生态系统的研究

2.7地球化学环境的生物控制:盖亚假说

2.8全球生产和分解

2.9微宇宙.中宇宙和宏宇宙

2.10生态系统控制论

2.11人类技术生态系统

2.12生态足迹的概念

2.13生态系统分类

第3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3.1与能量相关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

3.2太阳辐射和能量环境

3.3生产力的概念

3.4食物链及食物网中的能量分配

3.5能质:能值

3.6新陈代谢和个体大小:3/4幂法则

3.7复杂性理论.能量学的尺度及收益递减规律

3.8承载力及可持续性的概念

3.9净能的概念

3.10以能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分类

3.11能量的未来

3.12能量和金钱

第4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类型

4.2氮循环

4.3磷循环

4.4硫循环

4.5碳循环

4.6水循环

4.7周转与滞留时间

4.8流域生物地球化学

4.9非必需元素的循环

4.10热带的营养循环

4.11循环途径:循环指数

4.12全球气候变化

第5章限制与调节因子

5.1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2因子补偿作用与生态型

5.3作为调节因子的生存条件

5.4土壤:陆地生态系统的组分

5.5火生态

5.6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5.7毒性物质的生物放大

5.8人为胁迫是工业社会的限制因子

第6章种群生态学

6.1种群的特性

6.2有关率的基本概念

6.3内禀自然增长率

6.4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6.5种群波动和周期性振荡

6.6种群调节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机制

6.7种群分布格局

6.8群聚的阿利氏规律与庇护

6.9巢区和领域性

6.10复合种群动态

6.11能量分配和优化:r-选择和K-选择

6.12种群遗传学

6.13生活史特性和策略

第7章群落生态学

7.1两个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7.2协同进化

7.3共同进化:群体选择

7.4种间竞争与共存

7.5正/负相互作用:捕食.食草.寄生和化感作用

7.6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7.7栖息地.生态位和同资源种团的概念

7.8生物多样性

7.9古生态学:古代群落结构

7.10从种群和群落到生态系统和景观

第8章生态系统发育

8.1生态系统发育的策略

8.2顶极的概念

8.3生物圈的进化

8.4与宏观进化.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相比的微进化

8.5生态系统发育与人类生态学的相关性

第9章景观生态学

9.1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其与组织水平概念的关系

9.2景观要素

9.3群落和景观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9.4岛屿生物地理学

9.5中性理论

9.6时空尺度

9.7景观几何学

9.8景观可持续性的概念

9.9人类主导的景观

第10章区域生态学: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与生物群区

10.1海洋生态系统

10.2淡水生态系统

10.3陆地生物群区

10.4人类设计和管理的系统

第11章全球生态学

11.1从年轻到成熟的过渡:走向可持续文明

11.2生态-社会差距

11.3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

11.4情景方案

11.5长期转变

第12章面向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12.1生态系统和尺度

12.2理论.知识和研究设计

12.3生态学研究单元

12.4推理方法及可靠性

12.5生态学实验与观测方法的比较

12.6生态学中的统计学思维

12.7证据的性质

12.8证据与假说的检验

12.9正确问题的明确表述

12.10出版还是“出家”?

12.11证据导向的选择

12.12两条发现之路

12.13证据力范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