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中文名:生态危机 外文名:ecological equilibrium 别名: 含义: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产生原因: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

概念介绍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指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当处于这一状态时,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仍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现实中生态系统常受到外界的干扰,但干扰造成的损坏一般都可通过负反馈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不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即生态阈限(ecologicalthreshold)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此即生态平衡失调。

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称为生态危机(ecologicalcrisis),即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生态平衡失调起初往往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果一旦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也就是说,生态危机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灾害问题,而是指由于人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秩序紊乱、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因此,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产生原因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由于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三次“黑色风暴”的发生。1934年5月9~11日的“黑色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刮到东海岸,带走3亿多吨表土,毁坏数千万亩农田。50年代苏联盲目开荒,也先后出现过几次“黑色风暴”,使3亿亩农田受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间,每年向南延伸50公里,使萨赫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从东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为不合理地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坏,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近数十年来又有所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亿亩。这些都说明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生态政策

“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忠告。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学家指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日趋严重、恶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确信,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仅靠技术上的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要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有政治关注,这意味着局限于技术和科学视野的生态思维遭遇到了政治的挑战。人们逐渐发现,生态问题离开政治的参与,不被组织在政治框架内,问题本身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谓生态政治,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即把生态危机问题纳入到全球战略规划、政府决策、法制法规、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公民意识教育等过程中。生态政治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

近年来,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制定政策时完全不考虑环境的做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环境保护机构,负责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好综合平衡。如中国1984年成立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即是专事环境保护的领导、决策部门。此后,短短的20年间,中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和《草原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资源法律,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及管理的法制体系。但从总体上看自然生态保障的法制仍不健全,因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国家应尽快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

解决环境问题还要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从上到下,要有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机构,监督环境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从上到下,直到各行各业,都要有环境保护法规和目标,有明确分工,要了解自己的责任。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只有严格依法行事,才能达到法律制定的目的。

通过生态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必可以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新和谐。

理论研究

生态危机理论是某些西方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倡导的一种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的互相作用中。这种理论认为,马克思详细论述过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基础是以谋取利润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无限扩张,但是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危机理论分析扩张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将会耗尽自然资源、最终完全破坏地球生物圈的严重动向。他们自称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因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尖锐冲突而引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实际上也是由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和私有制这个基本矛盾所引起的。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现实,西方生态危机理论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新现象,他们试图解决这个世纪问题,并以此构建了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现状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60.5%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另一种说法是,全国只有44.9%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第二,水土流失急剧,大量国土“沦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第三,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第四,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第五,人工林树种单一,危害国土生态。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

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保护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

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当作头等大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生态监测。

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全球的六大生态危机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从全球角度看,由于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六大生态危机:

  1.第一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土地严重沙漠化

  沙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坏。目 前,全球沙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110个国家受到危害。这就是说,地球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破坏森林导致的土地沙漠化,危害是深重的、广泛的、残酷的,甚至造成了文明的转移、政权的衰败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目前还 没有任何灾害能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2.第二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严重水土流失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是破坏森林导致的 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森林是土壤重要的成土因素和最有效的保护层,失去森林就意味着失去肥沃的土地。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已达到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3.第三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严重干旱缺水

  森林被誉为“绿色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大量降水。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万立方米。由于森林大量的破坏,已造成全球性的水荒,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 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因此而成为邻国纠纷、诉诸武力、 引起国际社会动荡的根源。

  4.第四个严重生态危机是严重的洪涝灾害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截流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泊、水库淤积。森林消失,森林蓄水容量锐减,同时裸地受雨水冲刷,大量泥沙下泄,江河、湖泊、水库掀积,行洪不畅,一遇暴雨必然洪水乏滥。

  5.第五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大量动植物种灭绝 森林是“物种之家”、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储存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未来的遗产”。地球上的生物物 种,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森林的破坏,伴随的是物种的消亡。目前,有记载的生物物种约为160万种,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类食用,其中30种已提供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地球上的物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灭绝危机。

  6.第六个严重生态危机是温室效应加剧 温室效应致使气候变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已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一百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已臧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要减缓温室效应,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大大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二是避免破坏森林资源;三是重建地球的森林植被。营造森林是成本最低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措施。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全球的战略性烕胁。

相关链接

http://www.iswc.ac.cn/kepu_renyushengtai/docc/wenmingbrow.asp-id=1892&classid=59.html

http://www.w8818.com/xhits.aspx?id=1403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