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

成语词汇
生于忧患,即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的意思。出自《孟子》。所书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战。孟子在当时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尊崇,而是处于一种凄凉寂寞的环境之中,他的言论并不被重视。他是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他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中文名:生于忧患 外文名:Born in misery 拼音:sheng yu you huan 近义词:居安思危 反义词:死于逸乐

释义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出处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例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名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沪教版为尊重原著,已把“斯人”更改为“是人”,答题答卷具体按教材为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31)也。

注释

(1)选自注《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发迹,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 举用起来的。 傅说,商朝人,原在 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 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 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 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 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 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 楚国人,隐居海滨, 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集市里被 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 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 秦穆公用 五羖(gǔ,黑色 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些人。于,给;是, 指示代词,这样的。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 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做事不顺,使他所做的事不顺。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 

(16)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 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表征,表现。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 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 贪图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 {语文版}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 举用,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梗塞不顺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教参版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考试要求版本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篇章结构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 

3.拂,通“弼”,辅佐、辅弼。 

4.忍,通“韧”,坚韧。 

5.畔,通“叛”,背叛。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 

苦:使 ......痛苦 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 ......劳累 如:劳其筋骨。 

饿:使 ......饥饿 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 ......贫困 如:空乏其身。 

忍:使.... 坚韧

名词用作动词:

入:在国内 如: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如:则无 敌国外患者。一词多义 

(1).拂(fu)逆 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发 (fa) 被任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发 (fa) 表现 如:征于色,发于声。

中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成语

居安思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勤能补拙?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逆境能成才”的 历史人物

1、 周文王?拘而演 《周易》? 

2、 仲尼厄而作 《春秋》? 

3、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4、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5、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7、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9、 曹雪芹举家食粥(bi)著 《红楼梦》?

启示

(一)关心国家大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二)社会责任感

积小恶必成大恶,积小善必成大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三)社会问题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四)追求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