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

瓢虫

圆形突起的甲虫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学名:Coccinellidae),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金龟、金龟子(但金龟子实际上是指另一种甲虫),甚至因为某些种其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中文名: 拉丁学名:ladybird(又称ladybug)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亚目:多食亚目 科:瓢甲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瓢虫 亚种: 分布区域: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瓢虫 中文别名:红娘、金龟、金龟子、臭龟子、花大姐 二名法: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外形特征

瓢虫的成虫体长约数mm至1cm程度,体型呈半圆球状,脚与触角短小。体色有黑、赤、橙、黄、褐色等艳丽 的色彩,身体上的图样也会因为种类的不同而多变。九星瓢虫(Coccinellanovemnotata)的图案是在橘红鞘翅上各有4个黑斑点,以及各有半个斑点,这是典型的瓢虫颜色图案。

分布范围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英文名Ladybug里的“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 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瓢虫

瓢虫种类

种类介绍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桔色或红色,我们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但识别它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它们身上的斑点,有些瓢虫有两个斑点,有些有9个,有些有12个,有些则一个也没有。

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其中,植食性的品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为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为害大豆。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

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复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复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

2000年以来,美国东北部也出现了七星瓢虫,其分布区在不断扩展。异色瓢虫也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因其色斑变异很大,曾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澳洲瓢虫于188 8年从大洋洲引入美国,以防治当时严重为害柑橘的吹绵蚧。散放后的第二年,吹绵蚧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随后,又引入到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都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的良好效果,成为引进天敌的第一个著名成功范例。小红瓢虫原产于亚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尔共和国、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防治塞舌尔吹绵蚧。这也是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曾把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省宜都县,以防治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六星瓢虫、双七瓢虫、九星瓢虫、十星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刀角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纵条瓢虫、六斑显盾瓢虫、艳色广盾瓢虫等等。

主要种类

【肉食】

七星瓢虫(ナナホシテントウ)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代表性瓢虫。体长约8mm,翅膀为红色,正如中文名称所提示,其有7个黑色图纹。在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图样的差异存在。以蚜虫与叶螨维生,当食物不足时幼虫间会有同类互食的情形发生。

异色瓢虫(ナミテントウ)Harmonia axyridis

广泛分布于亚洲等地,和七星瓢虫并列为代表性物种。体长约7mm。与七星瓢虫不同的是体色变化性大,有黑底2个红斑、黑底4个红斑、红与黄色多图样等。捕食蚜虫。

六条瓢虫(ダンダラテントウ)Menochilus sexmaculatus

体长约5mm,比异色瓢虫略小。翅膀为黑底色4个红斑,有和异色瓢虫图样相近的种类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虫维生。

大龟纹瓢虫(カメノコテントウ)Aiolocaria hexaspilota

又称为六斑异瓢虫,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图样,由于和龟壳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虫的幼虫。

龟纹瓢虫(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Propylaea japonica

和大龟纹瓢虫图样相似,但体长只有约4mm。食物来源为蚜虫。

大突肩瓢虫(オオテントウ)Synonycha grandis

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ベダリアテントウ)Rodolia cardinalis

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アカホシテントウ)Chilocorus rubidus

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菌食】

柯氏素菌瓢虫(キイロテントウ)Illeis koebelei

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色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シロホシテントウ)Vibidia duodecimguttata

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草食】

瓢虫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茄二十八星瓢虫(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马铃薯瓢虫(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色斑点。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在食植瓢虫亚科中马铃薯瓢虫所分布的区域纬度最高,最北达到滨海边疆区。茄二十八星瓢虫则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东南亚一带。

波氏裂臀瓢虫(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

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

生长繁殖

瓢虫为甲虫类生物,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的完全成长。

瓢虫的生活周期约需4周,故每年夏季可繁殖数代。幼虫细长柔软,通常灰色,具蓝、绿、红或黑色斑,以其他昆虫或虫卵为食。要经4个龄期,然后附于某些物体上,在最后一龄幼虫所蜕的皮中化蛹。大群的瓢虫常在同一处地点过冬。

成虫于交配后

,会攀附在食物近处进行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不具翅膀,腹部向后方延伸。身体上有突起与刺,和成虫型态迥异。

甲虫类之中有幼虫与成虫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虫多为幼虫与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虫当食物不足时,会出现同类相食其他幼虫或蛹的情形。

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的幼虫在植物的叶背等处结蛹

。蛹呈椭圆形,翅膀短小,不过此时已经接近成虫的型态。腹部会附着于枝干处以避免掉落地面。刚破蛹而出的成虫翅膀为黄色,但随着翅膀硬化,会呈现出特征的图样。

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见到瓢虫的成虫。大部分的瓢虫以成虫的型态度过冬天,越冬之际会以集团形式躲在石头与倒木的底下,集团的规模从数只到数百只,甚至数万只。

生物作用

人们常采集成群的瓢虫卖给农民和园艺业者以防治蚜虫、蚧、螨等害虫。澳大利亚瓢虫(Rodoliacardinalis)被引进到北美西部以防治吹绵蚧(Iceryapurchasi)爆发的灾害,因吹绵蚧会破坏柑橘园。集栖瓢虫(Hippodamiaconvergens)的幼虫和成虫都是蚜虫的重要天敌。有人做过统计,一只七星瓢虫平均每天能吃掉138只蚜虫。

有个耳熟能详的童谣:“瓢虫快快飞,赶紧往家走,你家着了火,孩子满处游”(Ladybugladybug,flyawayhome/Yourhouseisonfire,yourchildren doroam),说的是英国于收割后焚烧忽布藤,这不但清了地,还烧死了许多瓢虫。瓢虫在民间药方中用以治疗绞痛、麻疹和牙痛。

七星瓢虫

基本介绍

中文名:七星瓢虫拉丁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瓢虫科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粱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 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谏?淠诓喟既氪饔?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

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卵:长1.26毫米;宽0.60毫米。橙黄包,长卵形,两端较尖。成堆竖立在棉叶背面。每块卵一般20一40粒,最多达80粒。

幼虫:共4龄。各龄期的主要特征:

一龄:体长2—3毫米。身体全黑色。从中胸至第八腹节,每节各有6个毛疣。

二龄:体长4毫米。头部和足全黑色,体灰黑色。前胸左右后侧角黄色。腹部每节背面和侧面着生6个刺疣,第一腹节背面左右2刺疣呈黄色,刺黑色。第四腹节背面刺疣黄色斑不显.其余刺疣黑色。

三龄:体长7毫米。体灰黑色。头、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桔黄色,刺黑包。第四节背侧2刺疣微带黄色,其余刺疣黑色。

四龄:体长11毫米左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桔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和第四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均有桔黄色斑。其余刺疣黑色。蛹: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俗称花大姐。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一些省区;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下游已开始用助迁法防治棉花和小麦蚜虫,9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产。七星瓢虫以鞘翅上有7个黑色斑点而得名。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6-8代。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则较少。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和卵。

七星瓢虫1头雌虫可产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产卵78.4粒,最多可达197粒。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毒性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分布范围

七星瓢虫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分布的地区有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常见于农田、森林、园林、果园等处。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与各科区别

①典型的跗节为隐四节类,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第3、4节连成一体,细长,称附爪端节,自第2节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种类第3节退化或与第4节愈合,因而附爪端节仅有1节;但在4节瓢虫亚科中,附节的第2节不特别宽大,第3节不特别细小,第4节不特别细长,构成4节式。

②可见的第1腹板在基节窝之后有后基线,仅少数属不具此特征。

③下鄂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或两侧相互平行;如果两侧向末端收窄,则至少前端减薄而且平截;但小艳瓢虫亚科的下颚须末节锥形、长锥形、卵形或圆筒形而向末端缩小。

大多数瓢虫同时具有上述3个特征。仅有少数类群只具备其中的两个特征。

形体特征

因为瓢虫的形状很象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它瓢虫。它的身体很小,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它是一种象半个圆球那样的小甲虫,坚硬的翅膀,颜色鲜艳,还生有很多黑色或红色的斑纹,讨人喜爱,在我国有的地区叫“红娘”,也有些地区叫它“花大姐”,又由于它生长得圆圆胖胖的,所以有的地区叫它“胖小儿”。

它爬行的时候,稳重、缓慢,当人们捉到它放在手心上,它会顺着手指向指尖爬去,然后,就张开翅膀飞走,向天空逃遁,所以日本人民也称它为“天遁虫”。瓢虫有两层翅膀。外面的一层已经变成硬壳,只起保护作用,所以叫作鞘翅。鞘翅下面还有一层很薄的软翅膀,能够飞翔。瓢虫的种类繁多,鞘翅上的颜色和斑纹也很复杂。

瓢虫技能

瓢虫在我国大约有一百种左右,变种很多,颜色和斑纹多种多样,大都是赤、黄、黑等色,并生有黑、赤、黄、白等颜色斑点,有的根本没有斑点。前胸斑纹,也各不相同,或全部黑色而两侧生有黄、白斑纹,或生有黄白带黑的斑纹。瓢虫并不全都是益虫,有的反倒是害虫。

那么,怎么区别哪些是我们的朋友,哪些是敌人呢?,常见的瓢虫有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赤星瓢虫、大红瓢虫等都属于益虫,全是我们的朋友。这些瓢虫的幼虫也都能捕食蚜虫、介壳虫、壁虱等和其他小虫类。只有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属于害虫,是我们的敌人。还有一个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细腻,特别光滑,亮晶晶地闪闪发光的,就属于益虫。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细绒毛的,就都是害虫。

不管它们的鞘翅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斑纹。瓢虫的自卫能力很强,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很多强敌都对它奈何不得。原来它的三对细脚的关节上装备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人侵袭的时候,三对细脚的关节上,就会分泌出一种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不好受,而仓惶逃走。

瓢虫还有一套“伪装”的“技巧”。当它遇到强敌感到危险的时候,就赶快从树上落到地面,把它那三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尽管这样,瓢虫也有它无法对付的敌人,那就是蜘蛛。因为蜘蛛会用蛛丝把瓢虫团团缠绕起来,等它固死以后就把它吃掉。有趣的是,在瓢虫的集团里,属于益虫和属于害虫的两种类别,它们各踞各的地盘,互不相扰。只在双方盘踞地区的交界线上,它们才是混杂“居住”的。

但是,它们之间绝对不产生“混血儿”。科学家们在观察它们的生态过程中发现,就是在有害的瓢虫当中,由于种类不同,即使强迫它们交配,也仅仅只能生出第一代“杂种”,第二代就没有生殖能力了。

绝大部分种类的瓢虫;都是在大树根底下泥土里15—30厘米的深处集合在一起共同过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就破土而出,全体出动,有时在暖和的阳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虫有红有黑,熙熙攘攘地爬来爬去。

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

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

七星瓢虫

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田间释放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

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为求散放均匀。

1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

2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

3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

4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