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

汉语汉字
琰(拼音:yǎn)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先秦《远游》,有记载于《说文》的小篆,本义是一种美玉名称,通称“琬琰”。引申为像美玉一样的有光泽、温润,像美玉一样的美好品德。同时引申为判规以除慝的琰圭。又有姓氏,又有人名的意思。
  • 中文名:琰
  • 拼音:yǎn
  • 部首:王
  • 字码:U 7430
  • 五笔:GOOY
  • 仓颉:MGFF
  • 郑码:CUUO
  • 笔顺:一一丨一丶ノノ丶丶ノノ丶
  • 字级:二级字(编号:5051)
  • 平水韵:上声二十八俭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从玉,炎声。此字始见于《说文》的小篆,“玉”表示玉石:“炎”的本义为火苗升腾。“玉”“炎”为“琰”,意为玉石散发的色泽若升腾的火苗般绚彩美丽。《说文·玉部》:琰,璧上起美色也。《广韵·琰韵》:“琰,玉名。”“琰”为美玉名,通称“琬琰”,以其身发出美丽的色彩而著名。徐锴《说文系传》:“郭璞注《上林赋》引《竹书》云:‘桀得有緡二美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然则琰亦美色之玉也。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详细解释

词性

释义

例句

名词

一种美玉

《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鼌采琬琰,和氏出焉。”

宋·黄庭坚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披榛拢芝兰,断石收琰琬。”

元·王沂《送陈彦和院判》:“丰碑磨琰琬,潜德播芳馨。”

琰圭的简称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

姓氏

比喻美好品德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

形容词

光泽貌,有光泽的样子

晋·夏侯湛 《雀钗赋》:“黛玄眉之琰琰,收红颜而发色。”

名字

杨剑霄,圣凯《“一带一路”高僧传》:“慧琰,唐代僧人。交州(今越南河内)人。为智行弟子,随同智行西行。”

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玉部】琰

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以冉切。

说文解字注

璧上起美色也。璧当为圭。也当为者。《周礼注》云:凡圭剡上寸半。琰圭剡半以上。又半为瑑饰。许云起美色。葢与郑意同。或当作圭剡上起美饰者。若高注淮南、颜注《司马相如传》皆云:琬琰、美玉名。此当合二字为一名。别是一物。《尚书》:玉五重。琬琰亦是一物。非周礼之二圭也。

从王。炎声。以冄切。古音第八部。

康熙字典

《唐韵》《韵会》并以冉切,音䎦。《说文》: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意兼声。《广韵》:玉名。《韵会》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又圭之锐上者。《周礼·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琰圭有锋芒,为诛讨之象。诸侯有不善,使者征之,执以为瑞节也。

又《冬官考工记》:琰圭九寸。注:凡圭,琰上寸半。琰圭,琰半以上。又半为瑑饰。

又人名。详前琬字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汉系統

d

i̯am

先秦

王力系統

ʎ

i̯a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i̯a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a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am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盐添严凡

jiɑm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盐添严凡

jiɑm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盐添严凡

jiɑm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統

0

i̯ɛm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j

ǐɛm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0

jæm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0

iæm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ji

äm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統

0

ǐɛm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次浊

以冉切

0jæm

集韵

上声

次浊

以冉切

0iæm

礼部韵略

上声

以冉切

增韵

上声

以冉切

中原音韵

上声

廉纤

全清

iɛm

中州音韵

上声

廉纤

移脸切

洪武正韵

上声

次浊

以冉切

oiem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