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棘螈

琉球棘螈

蝾螈科、棘螈属有尾两栖动物
琉球棘螈(学名:Echinotriton andersoni)是蝾螈科、棘螈属有尾两栖动物。成螈全长130~190毫米。头体宽扁。头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颈部);躯干扁平。尾长(肛前缘至尾末端)短于头体长(吻端至肛前缘)。
  • 中文名:琉球棘螈
  • 拉丁学名:Echinotriton andersoni
  • 别名:
  • 界:
  • 门:
  • 亚门:
  • 纲:
  • 亚纲:
  • 目:
  • 亚目:
  • 科:
  • 亚科:
  • 族:
  • 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本种与镇海棘螈的主要区别是体背侧各有2纵行瘰疣,内侧1行瘰疣小,排列稀疏。形态依据文献(Stejneger,1907;佐藤井歧雄,1943;中村健儿和上野俊一,1963)。成体:成螈全长130~190mm。头体宽扁。头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颈部);口角后方有三角形突起(为方骨侧突部位);头长宽几相等(头骨宽明显大于头长),头长为躯干长(颈褶至肛前缘)的1/3至1/2,头侧骨质棱粗糙,不甚发达,始自吻棱、经眼眶上缘、额鳞弓部位,并与耳后腺相接;头顶部有小纵嵴,其后方有“∨”形嵴。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位唇缘和吻棱之间;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远大于鼻孔至眼的距离;上眼睑小,其宽度小于眼间距的1/3;耳后腺窄,其长等于眼间距的宽度;犁骨齿列较长,呈“∧”形,在内鼻孔前方相遇一段距离,其后几平行,后1/3部位分开;舌几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约为口宽的1/2~1/3,两侧游离较多,前端和后端游离较少。颈褶不明显。躯干扁平。整个身体表面(包括喉部和四肢背、腹面的皮肤)粗糙,具大的或小的疣粒,仅上、下唇和手、足腹面和尾下缘光滑,尾部疣小;

背中部有一条骨质脊棱,类似于头侧骨质棱,沿背中央从枕部向后延伸至尾的上缘;背侧从肩部至尾侧有疖状瘰疣13~17(15.2,n=46)枚,且排列成行,瘰疣位肋骨末端,肋骨末端不穿过或穿过上述瘰疣可达皮肤之外,背部瘰疣向后延伸到尾部一段距离;在背中嵴和背侧瘰疣之间还有另一列较小的锥状瘰疣,每侧约8枚,其瘰疣在肋内的肋突部位。尾长(肛前缘至尾末端)短于头体长(吻端至肛前缘)。

尾侧扁,渐尖,尾末端钝尖;背鳍褶不明显,前段与背中嵴相连;肛孔短,纵裂,其边缘具横褶或乳突,不隆起,也不膨大;腹鳍褶低钝,位肛后大约5~6mm开始直至尾末端。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指、趾较短,扁平;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趾5个,基部具蹼迹,趾长顺序为3、4、2、1、5,第五趾不发育或完全消失;掌、蹠突均无。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