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奥斯丁创作的书籍
《理智与情感》是2008年5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作家奥斯丁。由武崇汉翻译而成。[1]本书讲述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 书名:理智与情感
  • 别名:
  • 作者:奥斯丁
  • 类别:
  • 原作品:Sense and Sensibility
  • 译者:武崇汉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页数:374
  • 定价:26.00
  • 开本: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32744251
  • 作者国籍:英国
  • 丛书系列:奥斯丁文集经典插图本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埃莉诺

埃莉诺是家中的长女,生活中的经历塑造了她理智、冷静和谨慎的性格。她的择偶标准并不看重对方的外貌和经济条件,而是内在修养。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之后,埃莉诺最终选择了诚实的爱德华。

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总是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幸福,因此,埃莉诺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埃莉诺虽然没有闭户独处,与家人隔绝,没有离开屋子蓄意躲着她们,也不是整夜不眠专想心事,可是每天她还是有足够时间思念爱德华,揣度他的态度,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心境中,她的思念亦各不相同,时而深情,时而怜悯,时而满意,时而责怪,时而疑虑。”

玛丽安

17岁的玛丽安性格十分率真、热情,特别注重艺术情趣以及恋人之间的心心相犀。她认为:“跟一个趣味与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合;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因此对英俊、浪漫的威洛比一见钟情,认为他的容貌和神情正符合她想象中某一只心爱的故事里的英雄形象。

玛丽安完全对较为保守的布兰顿上校不理不睬,觉得他是乏味的老男人。威洛比要告辞去伦敦时,玛丽安因为悲伤而少吃不睡、眼泪长流,或是独自外出,把伤别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德华

爱德华在遇到埃莉洛之前,其实已经和斯蒂尔小姐露西订了婚,没想到陷入到对埃莉洛的爱恋中难以自拔。但他没有像威洛比对爱莉莎那样对露西始乱终弃,面对母亲要求他娶有钱女,否则就取消他继承人身份的压力,他依旧选择迎娶露西。

所以对爱德华,奥斯汀同样从埃莉洛的视角对他的人品给予了大力的赞扬。爱德华是一个愿意牺牲一己的情感去履行年少时草率缔结的婚约的人。

布兰登上校

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因家庭反对,他与初恋情人分开,但痴心不改;在情人离世后,他一直在悉心照顾毫无血缘但是情人遗留的私生女。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

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除了对爱情专一外,布兰登上校为人善良乐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爱德华-爱丽诺的情人被逐出家门并剥夺了财产时,布兰登上校尽管与爱德华并不熟识,还是给他提供一处住所和一份工作。

威洛比

威洛比起初诱惑了年仅14岁的爱莉莎-布兰登上校的养女。在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怀孕后,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当他遇到美丽的玛丽安,抱着同样的目的,他向玛丽安大献殷勤并让她深陷情网。因玛丽安家境贫穷,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并娶了一位有钱的小姐。

达什伍德夫人

女主人公的母亲达什伍德夫人是一位平庸的主妇,感情用事,愚蠢。这位母亲最突出的性格是太浪漫,尽管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对她而言“常识,起码的关心,起码的谨慎,统统淹没在她那富有浪漫色彩的微妙性格之中”。

这样的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没有积极着手未来的生活,而是沉迷于反反复复地没完没了的悲恸之中;对于被逐出家门后的拮据生活毫无意识;无论家庭琐事还是生存大计都需要女儿埃莉诺的帮助与指导。

创作背景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全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1797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

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却是本书。

和《傲慢与偏见》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的。事实上,奥斯汀所有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都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不错,这是个相当狭小的天地,但是,因为这正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国现代小说。

作品影响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头十年,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英国小说被淹没在一派假浪漫主义的感伤泪水之中,几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直至1811年,简·奥斯汀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才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理智与情感》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1983年,《理智与情感》,王雨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理智与情感》(木刻插图本),吴力励译,北京出版社

1984年,《理智与情感》,孙致礼译,浙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6)

1989年,《理智与情感》,武崇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理智与情感》,罗文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理智与情感》,殷旭译,南海出版

2001年,《理智与情感》,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年,《理智与情感》,李臣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年,《理智与情感》,黄慧敏译,南方出版社

2005年,《理智与情感》,王纪卿、唐荫荪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年,《理智与情感》,程随香译,广州出版社

2009年,《理智与情感》,萧羽译,万卷出版

2009年,《理智与情感》,夏佳宁译,吉林出版

2009年,《理智与情感》,成维安译,哈尔滨出版社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

因此,奥斯汀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汀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

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汀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汀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

”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汀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

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汀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汀在该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小姐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

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

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

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汀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艺术特色

在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个始终贯穿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在艺术的表现中,这种基于现实表达的写作方式,更好地将生活的原型表达出来。简·奥斯汀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采用现实眼光来观察简·奥斯汀周边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现实的写作手法,更多的现实笔调,个性化地将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与众不同展示出来,尤其是文艺复兴之中各种黑色连释的写作个性。

简·奥斯汀通过清醒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着眼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跨越了当时风靡英国的感伤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现实主义写作的先行者。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将当时英国的道德、文明、标准化语言等各方面问题,通过简·奥斯汀女性的视角,将《理智与情感》中的现实环境缩小到简·奥斯汀的生活空间中,将女主人公的故事放在父权制度的背景下将其扩大。

并通过对现实的剖析,将情感与理智进行归类,并将多愁善感作为批判对象,如实地、朴素地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打动观众,并引起一定的思想意识共鸣。

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将对上流社会的那种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嘴脸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尤其是简·奥斯汀在写作中,融入清醒的现实主义写法,将对当时的那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进行了委婉的抨击,将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融入在整部作品之中,其中,从当时反对的声音来看,对简·奥斯汀缺乏广度、深度、激情以及节奏感的批判来看,这些也正是简·奥斯汀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一大表现。

人物形象

奥斯汀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

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

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

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

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汀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汀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

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

奥斯汀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

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小姐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

在本书中,奥斯汀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

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汀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汀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汀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

《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小姐,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

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小姐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小姐的形象。

作者简介

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

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