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碑

王尔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名王婉容,曾用笔名海涛、非非、浮草、王念秋等。1926年农历冬月11日生,四川盐亭人。1949年肄yì业于重庆南林学院外文系,1951年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曾在《川北日报》及《四川日报》文艺部编辑、记者,副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诗作。深受读者喜爱。其中部分作品收入《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等多种选本。部分小诗收入《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等多种选本。1986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目前也是中国黄河文化促进会顾问、微型诗联谊会会员。
  • 别名:原名王婉容,曾用笔名海涛、非非、浮草、王念秋等
  • 国籍:中国
  • 性别:女
  • 出生地:四川盐亭
  • 中文名:王尔碑
  • 毕业院校:重庆南林学院外文系北京新闻学校
  • 代表作品:美的呼唤

主要作品

王尔碑

1983年迄今,出版过《美的呼唤》等诗集和散文集《云溪笔记》。散文诗集《行云集》、《寒溪的路》,及《镜子》、《树》等。

作品赏析

一棵树,被人砍断了,

剩下半截生命

荒凉,孤独

一半痛苦,一半愤怒

啊,它已被人遗忘……

春天,滴血的心上又艰难地捧出

一片新绿

绿的枝条,绿的叶子

都在笑:笑那斧头的锋利……

镜子

珍贵的镜子被打碎了

别伤心

有多少碎片

就有多少诚实的眼睛......

(选自武汉出版社《现代诗精品》一书)

个人小传

王尔碑的长春笔

从1947年到2007年,王尔碑的诗文创作已延续了60个春秋。她从文学少女,已走进文学祖母的行列,而王尔碑那支诗笔,依然葱翠着而不枯萎,清婉歌吟着,从未中止,她这长春笔现象,很值得文坛诗界探索吧?

常见由诗进入文学之门的青年,世事洞明后,便弃诗从文,弃诗从小说,更多是人情练达后,便弃诗从政乃至货财兴起还有弃诗从商者。王尔碑岂止练达不了人情,洞明世事地欠功夫,她从文化世家(父亲是前清举人)浸染一身文化浓汁,作为生活的保护色,便在缪斯的诗之绣楼上,与诗为灵,以诗为魂,浪漫地以诗去写她生命之履痕,在红尘万丈人欲横流的现代,这么钟情于诗神,也许有人叹其痴,或许有人嗟其愚,而这么古朴清纯的人性,既闪灿着纯真的优雅,又激越着执著的魅力,具古典性的价值了。

当文坛只有一位作家与八个样板戏的年代,人们在迷失诗时,诗神无语了,历史在拨乱反正时,还在80年代初,王尔碑即出版《美的呼唤》诗集,如昏暗中闪出五彩的诗美之光,使多少迷茫者跟踪光彩,寻到诗之门,她这呼唤诗美回归的同时,也呼唤出走的诗回到诗之本位与本体,呼唤出多少青春诗人。

王尔碑开启窒息已久的歌吟,从50岁又吟咏到80岁,诗笔难老,从精神境界看,王尔碑是出逃到一个自由的童话世界,如陶渊明那幽静的田园,尽管时代已不允许诗人做隐士,但却很难禁闭人的精神去构建自己自由的天地。王尔碑正是这么精神出走,以李白的仙骨、王尔德的纯美、安徒生的天真去构建她的乡间精神别墅,游乐其中,潇洒其中,这精神自由滋养了她的诗笔吧?

从审美修养看,面对教条,她更相信自己的心灵感悟,被多年“党八股”文风包围,她总是突围,不失自己文笔的个性,她分离出一个做文艺编辑的王尔碑,去为稻粱谋;又保留一个缪斯皈依者的王尔碑,邀游于诗的王国,这心灵自由涵养了她的诗笔吧?

从生活方式看,有人敲开诗之门,就急忙窜入名之塔利之宫。王尔碑淡泊名利,以布衣素食为乐,以人情友情为侣,六十年、七十年前的童友,犹似至亲贵戚,这清纯的情感天地,岂非滋养她诗情之源,绿化她诗笔之林吗?

王尔碑的精神是富足的,王尔碑有真情养心纯情蓄美诗情出灵。那些被名缰利索拴着捆着动弹不得时,王尔碑心身却自由如鱼游于浅底,纵横若天马行于天空。陈寅恪给做学问的王国维写纪念碑时写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理解岂只是为学之魂,这自由精神,也是王尔碑为艺之灵呢。80岁的王尔碑,不仅笔健身亦健,可不喘气爬她家6楼,祝她艺寿百年!

漫说王尔碑

陶家桂

87岁的王尔碑(摄于2013年)

白昼也似黄昏。

一盏小灯,恍如隔世的神话。

让书籍的山脉蔓延、割裂、拥挤一一在床下、屋角;在地板与天花板之间。你在小灯下黙默耕耘,以心之,犁出一弯一弯阳光,犁出三月……

(王尔碑:《一个诗人的书斋》选摘)

我经常去尔碑师的书斋,其形貌与她写的《一个诗人的书斋》有些相似。就在这小小的书斋里,小小的台灯下,她写出了《行云》、《珠穆朗玛》、《沙漠》、《海上黄昏》,写出了《石屋》、《父亲》、《寒溪的路》、《爱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是尔碑师散文诗创作的高潮期,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重庆商报》、《星星》、《星火》、《黄河诗报》、《美文》、《散文》、《散文诗》、《四川文学》、《红岩》、《散文诗世界》、《深圳特区报》……试从她的《建筑者》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她那时歌颂建筑者的激情,也可以看出她当时专注于、倾心于散文诗创作的激情:

……

绝无怀古之幽情。

你的每一根神经缠着分针秒针,缠着今天和当代……

你的头颅只为创造而沉醉而澎湃在太阳下

连山痴情地注视着你,高高举起她的雪冠在太阳下

(王尔碑《建筑者》选摘)

百花潭边的散花楼,是我和尔碑师常去喝茶的地方。楼前,是古色古香琴台路的似锦繁华;楼后,是绵绵不绝锦江的千载流淌。我们谈诗说文,往往会从阳光初照坐到夕阳西下,她感叹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的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说它的意境好大,苍凉又辽阔;她惊叹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独步千古的抒情长诗,叹后无来者!我们还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诗,背颂波斯大诗人奥马尔·海雅姆的《鲁拜集》……因为散花楼的美,后来我们成立了散花楼女子诗社,一群爱诗的女子常在一起说诗论文、采风、郊游,或交流生活读书心得,或写同题诗,尔碑师常为我们命题。诗社成立七年了,尔碑师在我们中间,我们贴着她不老的诗心,于是,平淡、琐屑的生活,便平添了温暖的诗意。

生活中的尔碑师太寻常了。夏天一件淡紫色的纺绸短袖衫,若隐若现的细碎花朵,一条黒色的裙子,一双黑色凉皮鞋,白发,慈颜,步履从容。从她家出来,一路总有人招呼她:王婆婆,又到哪去耍?她笑问:你还好嘛?答:好好。等人家走过,她有点疑惑地问,那是哪个呢?看到有点面熟。其实不外都是她的老同事,老邻居。她码不实在。和她坐出租车,到达目的地,付钱下车,总是要向司机说声“谢谢”。我观察,回应“谢谢”的司机不多,大多收了钱,只关心车门关好没,若关好,旋即绝尘而去。我说,我们坐车付钱、他开车收费,两不相亏,不必言谢。但尔碑师我行我素,把道谢进行到底。

如果说,朴实无华是“王尔碑风格”的话,那尔碑师说,“我追求:诗的含蓄,散文的明丽,小说的深沉,音乐那流动、华丽的建筑,电影那旋风般快速的节奏。”(王尔碑:《散文诗的独白》)。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散文诗创作的“王尔碑风格”呢?

读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行云集》,九十年代出版的《寒溪的路》,在这两本散文诗集的诗章里,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王尔碑风格”。

试看《行云集》里的第一首《遥寄》:

雨夜中,你悄悄走了。

走得那样遥远。听不见母亲的呼唤,只听见大海的叹息。

岁暮,黄昏。

母亲,痴痴地等待……呵,海上飞来一朵浪花,可是你寄回的魂灵?

信里,只有一幅画:半截燃烧的红烛。

红烛啊,在夜风里没有熄灭。天涯游子的爱不会熄灭。

诗评家吕进在《行云集》序言中,对此诗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柔和纯净,这是王尔碑对散文诗的美的奉献。而空灵简约,是王尔碑对散文诗美的又一奉献。《遥寄》不足百字,却概括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

不能断言,是尔碑师独创,还是继承发展,除了这首《遥寄》,她的好多散文诗,简直就是一出简练精彩的独幕剧。如《牧童》、如《妇人》、如《石屋》、《烛火》、《一个人和一只猫》、《第一个……》……

简约的笔触下,是一个个隐约的故事。似乎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就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尔碑师曾告诉我,她那些写人写事的散文诗,几乎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原型,她在运用这些原型创作时,把原本悲情的人生赋予了诗性,虽然不似小说的水落石出,却似一个国画高手的大写意,留给了我们无限的、自由驰骋的、供读者联想和思索的诗意空间。这或许是尔碑师表达自己心灵和人生思考的一个独特方式。

尔碑师的生活一贯简单,今年八十七岁的她,看书读报,和朋友聊天,偶尔写作,坚持走一千步,基本上是她每一天的内容。她是一位在生活中追求减法的老人,在写作上亦是善做减法的高手。她的散文诗,空灵,简约,优美、纯净,含蓄不失旷达,沧桑不失怡然。她并不强调什么,但读她的散文诗,却处处感到感性与智性的相互渗透,所体现的思想有着她独特的深沉和辽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