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

王烈

三国时期风云人物
王烈(141-219),字彦方,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少时师从陈寔(shí),闻名遐迩。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
  •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出生日期:公元141年
  • 出生地:平原县
  • 去世日期:公元218年
  • 民族:汉人

人物生平

王烈,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少年拜颍川人陈寔为师,与陈寔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当时一些颍川名士如荀爽贾彪李膺韩融都跟随陈寔学习,亦都佩服他的性格和行为,都与他交往,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学成后回到平原,在那里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最终带动了风气,当地所有人都行善远恶,一些人即使原本有争端要找王烈评理,都会在半途或他家前和解并折返,为着不要令其知道他们有这些争端。当时连平原国国君亦到他那里筹划和咨询政令。[1]

被举为孝廉,三府同时辟命他都被拒绝,此时董卓作乱,王烈于是到辽东避难,在那里耕种和钻研典籍,自得其乐,当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如同君主。当时因为国家纷乱,有识见的人不多,一些人结成朋党,互相攻击,而当时到辽东避乱的人,很多都被这些人出言诬害,而他在那里居住多年却没有问题。王烈同时当辽东太守公孙度的长史,令到辽东强者不欺负弱者,没有人恃众凌寡,商人亦没有抬高价格谋取暴利。后来曹操多番征召他任官,王烈辞任辽东长史,但公孙度及继位的公孙康都没有遣送他上任,最终也没有到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十八岁时病死。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仁慈。学成后父亲逝世,为此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饥荒,路上乡民快饿死,王烈竟然和他们分享粮食,救了他们的性命。

史籍记载

群英7王烈

王烈,字彦方,平原人也。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陈寔,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

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在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先贤行状:“烈通识达道,秉业不回。”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 第一范文网[引用日期2015-02-03]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