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坤

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1929年4月出生于湖南零陵,籍贯江西吉安,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枣庄学院名誉院长。1929年4月生于湖南零陵。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副博士学位,1988年于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获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1993年至1998年担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担任枣庄学院名誉校长。王梓坤是数学家,致力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中文名:王梓坤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零陵县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布朗运动与位势》《概率与统计预报》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29年4月21日,王梓坤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县,籍贯江西省吉安县。

1942年—1948年,就读于吉安中学和国立第十三中学(现吉安市第十三中学)。

1948年—195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1952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南开大学任教。

1955年,考取留苏研究生,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概率论,师从数学家A. N. Kolmogorov教授和R. L. Dobrushin教授,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生灭过程的分类。

1958年,从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77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1981年,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1984年5月—1989年5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84年12月9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致电《北京晚报》记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

1988年,列入《澳大利亚和远东人名录》,列入《世界人名录》。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1998年,应聘到汕头大学工作,出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还兼任汕头大学校董事会董事。

2009年5月,担任枣庄学院名誉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梓坤在随机过程等研究中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创造了极限过渡的概率构造方法。求出了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在国际上最先研究多指标OU过程求出了布朗运动与对称稳定过程的若干分布,获得马尔科夫过程的常返性、零一律等成立的条件。在中国国内最早研究随机泛函分析,得到广义函数空间中随机元的极限定理。创造了多种统计预报方法及供导航之用的数学方法。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王梓坤讲授过数学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布朗运动与位势、统计预报等多门课程。

指导学生

王梓坤从1960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截至2020年7月,在他带的学生中,有多名在80年代中期已晋升为教授,其中有三名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名是大学校长。

学术思想

王梓坤认为,“德、识、才、学”是对科学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四者不可或缺,而“德”居其首。他把治学成才之道归纳成十个字:“理想、勤奋、毅力、方法、机遇”。

论研究生的培养

王梓坤指出,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严格掌握标准,认真选才。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强烈的钻研精神,这是成才的首要条件。(2)要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独立获取新知识、逐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3)要相信研究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超过自己,决不要把他们局限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这样才能青出于蓝,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社会任职

1986年6月—199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科学方法论研究会主任、数学哲学研究会主任等。

个人生活

王梓坤的老伴谭得伶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评价

王梓坤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广州大学评)

王梓坤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循循善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教书育人,很多人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真是桃李满天下。(武汉大学评)

人物影响

捐资助学

王梓坤长期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给江西吉安枫江小学设立图书室,寄书千余册,捐资设立红枫奖学金,并且经过他的争取,为枫江小学建成了教学楼(1988年)与综合楼(1998年),其中有他本人的一份资助,学校将综合楼命名为“爱乡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