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

王广义

油画家
王广义,中国艺术家,1957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1]
  • 中文名:王广义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汉
  •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毕业院校:浙江美术学院
  • 职业:艺术家
  • 代表作品:《大批判》,《冷战美学》,《自在之物》
  • 主要成就:
  • 籍贯:黑龙江哈尔滨
  • 性别:男

王广义,中国艺术家,1957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生平

王广义以中国东北的一个铁路工人儿子的身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他经历了三年的下乡,而在他的父亲退休之后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尽管这时暂时没有了上大学的希望,但他却没有从未放弃过这个梦想。在几次失败之后,他成功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并于1984年毕业和获得油画专业学位。现居住和工作于中国北京。尽管王广义经历过童年的物质贫乏,但是他总是尽量不谈及金钱与财富相关的话题。王广义用他的《大批判》[1990-2007]系列获得了批评家和国际艺术市场的关注,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标识性人物。

大批判

《大批判》系列在学术和市场上的迅速成功,让一些批评家认为他就像他之前的艺术家一样,比如达利和沃霍尔,过于专注于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的生产。而事实上,艺术家总在同时就不止一个系列的作品在进行工作,而于2007年他彻底地终止了《大批判》系列作品的创作。

主要作品

《凝固的北方极地》,1984-1985

《人类的背部》,1985

《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作品在外表上是冷酷和荒芜的,这些作品的造型简洁、笔触平滑,用这种方式描绘了对于这个生于中国北方的年轻艺术家而言非常熟悉的寒冬的环境。

而这些以北方极地为图景的绘画作品,在实际上却与地理的特征并无关连,而是作为一个新信仰诞生的地域符号被描绘。“北方极地”是一个个体必须面对自身而非面对社会的地域。在创作这些作品的年代,共产主义代表了中国的信仰和未来,但是王广义所在的北方艺术群体却并未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而是选择了针对对西方的哲学。

《后古典》系列,1986-1988

与一开始就确立的信仰基础与思想有关,王广义与他的伙伴对西方古典艺术抱有一种认同。《后古典》系列是从对西方和宗教、道德、信仰以及意识形态相关的伟大作品的综合修正开始的。这些绘画使用了不同的灰色调以及概括的人类造型、没有细节的环境。王广义的目的是构建一种偏离古典艺术的具有详尽阐释的图式,这是一种他用以表达他在阅读了贡布里希之后所形成的观念和个人立场的策略。

《大批判》系列,1990-2007

这些作品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图片以及现代西方商品的标志。王广义于1990年开始了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并于2007年结束;此时,他已经完全觉得这系列的成功会对这个系列的作品的原始含义有所损害,也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正式将政治性宣传画和商标视为两种洗脑方式。

《VISA》,1994

这件装置作品和各个国家政府的控制机制相关,该机制使用不同的身份识别文件和签证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在这个装置中,王广义使用了叠放有序的木箱;这些木箱面对观众的一面呈现了在医院监护病房拍摄的一张婴儿的面孔,图片是红色和绿色的。在这些图片上,王广义还用丝网印的方式印上了他的姓名,性别和构思这件作品的时间(1994年1月2日),还有艺术家曾经使用的传呼机的号码。而在其中一些箱子上,印有“VISA”的字样。

《护照》,1994-1995

《Visa》,1995-1998

《病毒携带者》,1996-1998

在这些系列的绘画中,“护照”“Visa”“病毒携带者”这些文字像印章一样被叠印在狗、婴儿和成年人的图像之上,在上面还书写了姓名、出生第、出生日期和主体性别等注释。这些作品将于过境的行为相关的官僚程序呈现出来,揭示了国家组织在制定它们自身的防御系统的同时也将个体设定为潜在的危险体。

《病毒携带者》系列绘画描绘了狗的图像,上面还绘制了和动物身份证明文件相关的信息,使得这些狗具有了危险的病毒携带者的特征。《Visa》、《护照》和《病毒携带者》这些作品对社会将恐惧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来进行使用这一事实进行了回应,掩盖了潜在的危险和威胁本身。特别是,王广义察觉到了一种完美的充满相互怀疑和未知的危险的氛围,这曾在冷战时期趋于成熟而遗留至今——尽管它在因强制教育而产生的残酷上有所减弱为。

王广义的回应主要针对权力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共同的恐惧来维持控制,以便让其自身形成一个堡垒,以对抗未知的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忽然地攻击毫无防备的人们。艺术家主张,通过这些形态的心理压迫,一个不言而喻的契约被用来保护不受新病毒的传染,而作为交换,权力和个体之间的个体的部分自由将被遗弃。

《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1996

《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1997

在创作《卫生检疫——所有食物都可能是有毒的》时,王广义重现了一个附近社区的小型超市。在这次重现中,除了包括超市中的一般商品,货架上方还悬挂了21张艺术家从卫生防疫站收集来的宣传图片,这些图片呈现卫生缺乏所可能带来的危险。当旁观者面对这种并置的时候,他们被迫去面对这种不安和恐惧——他们可能曾一度这种不安和恐惧已经伴随冷战的结束而结束。有意思的是,在南方的潮湿天气下展览的时候,里面蔬菜开始腐烂,而土豆、洋葱和番薯则生根和发芽了,这产生了一种另外的视觉景观;这种景观甚至营造了一种美丽的景象,而不是食物变质的“恐怖”。

在《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中,艺术家呈现了所有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所谓的24小时的“保质期”。如果食物被长期存放,这些食物将从被称之为“新鲜”,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一些变化。这件作品由十张宣传图片和四个未经密封的有机玻璃器容器组成,防止在这些容器中的,除了一些从市场上买来的蔬菜水果,也有一些塑料袋和瓶子、罐子等杂物。这些食物在放置一段时间之后,逐渐的发生变质并发出难闻的气味。基于展厅环境和观众等因素的考虑,放在玻璃容器中的蔬菜和水果被更换过好几次,所以艺术家所期望的那种呈现食物经由漫长的时间直至腐烂的过程,实际上是被中止了。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对冷战时期工作场景进行再创造的装置作品。这次重构由铁锹、脚手架、工作服、鞋子、手套和宣传画等组成。这个真实的场景意在重新激起一种担忧,而这种担忧是通过再现那种已经被认为完全终结的心理趋向所导致的。

《唯物主义者》,2001-2005

《唯物主义者》是一组由12个来自宣传画中的工人、农民和士兵造型所组成的雕塑群。根据王广义的叙述,这些宣传画图片揭示了人民这一主体,他们行为中的愤怒来自于思想中的信仰。通过这些雕塑,艺术家尝试将这些形象塑造为一般的人民。关于辨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者”是特定的进口到中国历史中的词语方式,这个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概括。中国的历史强调,中国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可以战胜这个世界,可以改变我们国家的人民的命运”。

与此同时,艺术家在该作品中也看到了另外的一层含义:在艺术中,一般来讲是把那些带观念色彩的东西称之为‘物体’,这在汉语中“唯物主义者”具有相同的词根。王广义说道:“‘唯物主义者’在这里有一种语言学上的关连性。我想使用‘唯物主义者’来建构一种双重的暗示,以使观者产生双重的文化联想。”

《劳动者纪念碑》,2001

《劳动者纪念碑》的最初方案是想在现场翻制20块印有20年来深圳华侨城劳动模范和死劳伤工姓名的水泥预制板,然后罩上有机玻璃,使每块预制板都具有“另类”纪念碑的意义。但在最终展示的《劳动者纪念碑》中,他直接复制和挪用了传统劳动者纪念雕像——《唯物主义者》,通过安置玻璃罩柜,使这种在中国人记忆中十分熟悉的形象产生了一种疏离和异化的视觉效果,并提示人们在一个消费主义的现场重新关注“劳动”和“劳动者”的含义。

《冷战美学》,2007-2008

王广义确信国际政治场景仍然受到过去的意识形态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的影响,比如苏联和中国,王广义在2007年创作了这个系列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借以分析冷战时期的宣传画对于心理层面的影响。《冷战美学》是一个由影像、雕塑、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时期宣传画和由这些宣传画所激发出来的油画作品所组成的装置作品,中国政府通过这些手工绘制出来的图像来指导全体居民在遇到核攻击的时候应该如何作出反应。

里面的场景全部都是关于国家防御系统的,在20世纪70年代以此来指导人民应该在遇到化学战争、核战争、细菌战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这是艺术家在儿童时代所参与的训练的回忆。通过对这一事件段的回忆的重建,这个装置邀请观众面对那些年代的事实,使观众重温被冷战时期所塑造的氛围和思想。王广义将这些近代对当下产生影响的事件留给了观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温度》,2010-2011

《温度》是一组由40组、共计1920个温度计组成的装置作品。这些温度作为承担多重隐喻的器具,揭示了世界不同区域的当下“温度”。但是这个装置的目的并非要去描述实际的热力学意义上的温度,而是政治气候——当地居民所经历的紧张与缓和——而这是和他们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关的。

《新宗教》,2011

《新宗教》系列是一系列由伟大政治(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宗教(基督)、政治宗教领导人(约翰23世)为主体的布面油画作品,还有那些在思想上仍在对今天产生影响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王广义将这些图片以负片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尽管艺术家在这些作品中使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但是这些图像指涉所提供的歧异直接打破了观众对这些图片的已有观念,因此而打开了这些图片的新的阐释可能性。画布上的那些如印章般的数字以及滴淌下来的颜色提供了同样的作用。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王广义进行了自我提问:处于伟大乌托邦之间的普通人民,人类身上所具有的迷恋,以及为何所有人都需要寻找一个用以安放他们的信仰的形象。

《圣物》,2012

《圣物》用600块油毡布在地上叠堆成长立方体的形状(10x1.2x0.8米)。这些油毡布隐喻了古代用来书写的卷轴——在古代,会使用尖笔在这些腊片上刻字。对这些油毡布的堆放形成了连续的层叠,提示了通过书写的时间而得到的知识的积累。这些叠放的片成为了世界的图景——在它们的堆叠和混合中,艺术家将生命赋予了这些丰富的杂物。因此,也相应地触及了形而上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中,“圣”代表了一个观照和交流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

《自在之物》,2012

《自在之物》是一个由装满稻谷的麻袋沿着展厅的四周堆叠而成的一个类似漏斗形状的装置作品。这个装置的缘起是王广义年轻时期的记忆;他在下乡的时候曾经在粮库工作过。这些粮袋在这个装置作品中远比它们在粮库中更具有魅力,这超越了《自在之物》里所包含的艺术家年轻时期的提示。

在这个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所实施的装置中,由于这些麻袋里所装的谷物可以由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味而被知晓。在《自在之物》中,王广义为此给予了一个形态和图景:在经验之外的,是未知——也是因此而被康德称为物自体(noumena)的东西,即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简介

王广义,男 1957年生于中国哈尔滨市,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与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并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

个人年表

2011年 《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11年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

2011年 《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王广义·交互的镜像》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中国重庆;

2010年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北京;

2010年 《溪山清远》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英国伦敦;

2010年 《世界的艺术: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

2010年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2010年 《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2010年 《最低限度》桥梓艺术公社,中国北京;

2010年 《Made in Pop Land》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韩国首尔;

2009年 《第53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意大利威尼斯;

2009年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国家思想产生的视觉史方案》曼彻斯特大学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9年 《CHINAMANIA》方舟现代美术馆,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意派——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9年 《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8年 《个案——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8年 《去中国-墙上的笔迹-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前卫艺术》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荷兰;

2008年 《今日中国》贝尔维美术馆,比利时布鲁塞尔;

2008年 《遭遇》佩斯北京画廊,中国北京;

2008年 《当代红光亮》程昕东当代艺术空间,中国北京;

2008年 《前卫艺术-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日本巡回展国立新美术馆;日本国立国际美术馆;日本爱知县美术馆;

2008年 《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8年 《革命在继续——中国新艺术》查尔斯-萨奇画廊,英国伦敦;

2008年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8年 《冷战美学:王广义》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英国伦敦;

2007年 《2007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我们主导未来》俄罗斯莫斯科;

2007年 《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特列恰柯夫美术馆,俄罗斯莫斯科;

2007年 《后解严与后八九:两岸当代艺术对照》国立台湾美术馆,中国台湾;

2007年 《红色热潮——当代亚洲艺术崛起》休斯敦美术馆,美国休斯敦;

2007年 《2007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杰出艺术家》;

2007年 《第二届美术文献展——观念的形态》湖北省艺术馆,中国武汉;

2007年 《追补的历史-馆庆十周年馆藏当代艺术展1997-2007》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7年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基金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7年 《十年一觉》和静园艺术馆,中国北京;

2007年 《绝对图像Ⅱ》阿拉里奥纽约画廊,美国纽约;

2007年 《金蝉脱壳——从传统和革命中的语言拯救》四方美术馆,中国南京;

2007年 《共震——运动视界艺术展》2007-2008巡回展上海当代艺术馆/南京南视美术馆/鲁迅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国;

《王广义个展》吕佩克画廊,法国巴黎;

2006年 《江湖》提顿画廊,美国纽约;

2006年 《绝对图像Ⅰ》阿拉里奥画廊,韩国首尔;

2006年 《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6年 《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6年 《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台湾;

2006年 《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6年 《王广义个展》阿拉里奥画廊,韩国首尔;

2005年 《体温——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北日德兰艺术馆,丹麦奥尔堡;

2005年 《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邀请展》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2005年 《第八届国际雕塑与装置展》利多岛,意大利威尼斯;

2005年 《美丽的讽喻》阿拉里奥北京画廊,中国北京;

2005年 《明日,不回眸》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中国台湾;

2004年 《身体-中国》马塞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2004年 《沙丘雕塑》巡回展诺瓦拉画廊,法国巴黎;汉雅轩画廊,中国香港 ;法国图像及造型艺术着作人协会,法国巴黎 ;

2004年 《王广义个展》乌斯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

2003年 《中国,你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03年 《来自中国的艺术》印尼国家美术馆,印尼雅加达;

2003年 《开放的时代——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3年 《印尼2003开放双年展》印尼国家美术馆,印尼雅加达;

2003年 《超越界限》沪申画廊,中国上海;

2003年 《王广义个展》诺瓦拉画廊,法国巴黎;

2002年 《图像就是力量——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三人展》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

2002年 《中国的现代性》阿罗罗-阿尔瓦雷斯-彭特亚多基金会美术馆,巴西圣保罗;

2002年 《巴黎—北京》ESPACE CARDIN,法国巴黎;

2002年 《Take Part Ⅱ》乌斯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

2002年 《传媒与艺术》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北京;

2002年 《金色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大展》萨格勒布美术馆,南斯拉夫克罗地亚;2002年 《第一届 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馆,中国广州;

2002年 《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

2002年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1年 《新形象——中国当代艺术20年》巡回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成都四川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国;

2001年 《多元城市——亚洲流动艺术展》汉堡艺术宫,德国汉堡;

2001年 《下一代——亚洲当代艺术》帕萨热-德雷斯美术馆,法国巴黎;

2001年 《5位中国前卫艺术家ARTSIDE画廊,韩国汉城;

2001年 《被移植的现场——既第四届深圳当代艺术雕塑展》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

2001年 《王广义个展:信仰的面孔》斯民艺苑,新加坡;2000年《世纪之门——1979-1999邀请展》现代艺术馆,中国成都;2000年 《社会:第二届上河美术馆学术邀请展》上河美术馆,中国成都;

2000年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0年 《Futuroe:中国当代艺术展》澳门当代艺术中心,中国;

1998年 《蜕变——中国新艺术》1998-2000巡回展亚洲文化中心及P.S.1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卡斯蒂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蒙特雷;塔克玛艺术博物馆,美国西雅图;

1997年 《数字与神话:20世纪艺术回顾展》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德国;

1997年 《中国90年代艺术:中部王国的面孔与身体》鲁道夫美术馆,布拉格;1997年《红与灰——8位中国艺术家》斯尼艺苑,新加坡;

1997年 《引号》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

1997年 《进与出》巡回展拉萨新航艺术学院美术馆,新加坡;悉尼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

1996年 《回望》路德维西美术馆,德国科隆;

1996年 《交叉的境遇》克劳斯-丽特曼文化中心,瑞士巴塞尔;

1996年 《中国!》波恩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

1996年 《第二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博物馆,澳大利亚;

1996年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97》中国美术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中国;

1996年 《目击者——王广义个展》克劳斯-丽特曼文化中心,瑞士巴塞尔;

1995年 《艺术——斯沃基》芝加哥建筑艺术博物馆,美国;1995年 《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展》汉堡国际前卫文化中心,德国;

1995年 《中国前卫艺术》圣地莫尼卡美术馆,西班牙巴塞罗纳;

1994年 《王广义个展》汉雅轩画廊,中国香港;

1994年 《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圣保罗;

1994年 《中日韩艺术交流展》1994-1995巡回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中国北京;麒麟美术馆,日本大坂;东京艺术基金会,日本;

1994年 《汉城建都600年国际艺术邀请展》韩国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韩国首尔;

1993年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1993年 《毛走向波普》巡回展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

1993年 《中国新艺术》玛勃洛画廊,英国伦敦;

1993年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巡回展香港艺术中心,中国;台湾汉雅轩画廊,中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牛津;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巡回展 世界文化宫,德国柏林;鹿特丹美术馆,荷兰;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丹麦欧登塞、克雷德工厂艺术馆;1992年 《90年代艺术双年展》 广州国际展览中心,中国;

1991年 《Cocart——后波普国际邀请展》比昂卡-皮莱特画廊,意大利米兰;

1990年 《不和塞尚玩牌》亚太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州;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相关出版

“我们——’85美术运动的参与者”王广义/文;原载:《中国美术报》;1986.09.08,第36期,总第59期;第1版

《新潮美术家王广义》《中国美术报》,1987.09.28,第39期,总第114期,第1版

“艺术-哲学-文化——论王广义的艺术图式”附录周彦/文;原载:《美术思潮》;1987,第5期,总21期;P9-12

《中国现代艺术史》[1989,fig.4.]吕澎、易丹着;湖南美术出版社;P160-170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高名潞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第1版;P108-113⋯⋯

“王广义和我谈神话与游戏”附录[3]严善錞/文;原载:《画家》;1991,总15期;P6-9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附录[4]严善錞/文;原载:[1]严善錞、黄专着;《当代艺术问题》;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09,第1版;P154-209;[2]严善、吕澎等着;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10.第1版;P1-24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1992,fig.1.]严善錞、吕澎等着;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10.第1版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附录[5]吕澎/文;原载:严善錞、吕澎等着;《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10.第1版;P25-51“王广义艺术作品(1985—1990)中的游戏成分”附录[6]祝斌/文;原载:严善錞、吕澎等着;《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10.第1版;P52-59《FlashArt》[1992,fig.2.]意大利;1992.01-02,Vol.XXV-N.162

《WANGGUANGYI》[1993,fig.1.]PublishbyGalerieBELLEFROID;1993;ISBN2-910-178-00-5《王广义:东欧风景》[1993,fig.2.]香港汉雅轩画廊HanartTZGallery出版;1993

《ARTandASIAPACIFIC》[1993,fig.3.]publishin1993;InternationalFineArtExpositions;P11-162

《TIME》1993.02.08,第6期,总141期;出版:ElizabethP.Valk;P46-47

《ARTTODAY》[EdwardLucie-Smith着;1995,第1版;Phaidon PressLimited(英国);P416-417《China'sAvant-GardeFiction》封面;JingWang编辑;1998;美国Duke UniversityPress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艺术史——90年代》吕澎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P155-176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附录[7]Charles Merewether/文;原载:图像就是力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第1版;P253-260

《王广义—信仰的面孔》[2001,fig.3.]SoobinArtGalleryPteLtd,Singapore;2001;ISBN981-04-3920-2

《HowtheWorldViewsAmerica》(WQ)WoodrowWilsonInternationalCenterfoScholars(美国);P63

《TheAmericanStudiesAnthology》(美国)EditedbyRichardP.Horwitz:ScholarlyResourcesInc2001,第1版;P234

《StreitLust-Forargument’ssake》(德国)WolfgangBecker;2001AutorundWienandVerlag,Koln;Alle

Rechtevorbehalten;ISBN3-87909-749-6;P41

《王广义》[2002,fig.1.]Timezone8Ltd.出版;2002.08.第1版;ISBN962-86388-7-4

《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邹跃进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第1版;P294-296;⋯⋯

《WangGuangyi:TheLegacyofHeroism》[2003,fig.2.]Publish

byHanartTZGallery,HongKong&EnricoNavarraGallery,France;2004;ISBN988-97403-3-8

纪录片《东方的太阳:王广义》韩国SBS电视台

“王广义访谈录附录[8]栗宪庭/文;原载: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辑)》;2004.05,第1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471-491

《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李铸晋/万青力着;2004.07,第1版;P30/P69

《WANGGUANGYI》[2006,fig.1.]2006.05.19;Arario Seoul,Korea;ISBN89-956758-9-693600

《WANGGUANGYI:ARTANDPEOPLE》[2006,fig.2.]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1.第1版

《LesArtdeI'Asieorientale》(东方艺术史)GabriedeFahr-Becker着;2006;KonemannVerlagsgesellschaftmbH出版;P242/P250

电视专题片《艺术家王广义》凤凰卫视中文台

《WANGGUANGYI》[2007,fig.3.]2007.05.18.第1版;ARARIOandGALERIETHADDAEUSROPAC出版;ISBN978-89-92262-20-0(93600)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2008,fig.1.]黄专等编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09第1版

《WANGGUANGYI:ColdWar Aesthetics》[2008,fig.2.]2008年第1版;Louise BlouinFoudation出版(London)

“批判的历史——王广义的艺术历程”附录[10]吕澎/文;原载:《个案——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吕澎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P84-87[图集]P450-501/[文集]

“王广义访谈:我努力想做到的是借助人民之手来表达我的想象”附录[11]JeromeSans/文;中文版:《对话中国:杰罗姆·桑斯与32位当代艺术家访谈》;三联书店;2009.06第1版;P100-107。英文版:《China Talks:Interviewswith32contemporaryartists;byJeromeSans》;PublishbyTimezone8 Limited,2009;P98-103“WANGGUANGYI”附录[12]HansUlrichObrist;《TheChinaInterviews》;OfficeforDiscourseEngineering;2009First edition;ISBN978-988-17367-2-7;P254-265

电视专题片《王广义》旅游卫视

《AHistoryofArtin20th-CenturyChina》[2010,fig.1.]byLv Peng;PrintedinJuly2010,by

artigraficheBIANCA&VOLTA,Truccazzano,forEdizioniCharta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与神学:论王广义》意大利文版:PonteAlle Grazie出版社,2013年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与神学:论王广义》英文版:Skira出版社,2013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与神学:论王广义》中文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1版

《王广义:1985年至2012年的作品以及思想》Demetrio Paparoni着,Skira出版社,2013年第1版

艺术观点

一个从人民当中脱颖而出的艺术家,一个为人民体现艺术的艺术家。王广义老师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先锋,同时,他也是政治波普运动的领头人。王广义老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57年出生的他,与艺术家张培力老师一样,是1984年毕业于的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同时也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人物。王广义老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创作了大量的行为、装置、雕塑作品,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而王老师一直以“艺术政治”来总结自己的艺术方向。

清理人文热情

在1988年,王广义老师提出了清理文学热情这样的观点。当时,整个中国的艺术界都在夸张的强调一间作品的哲学含义。王老师认为艺术自身是有意义,但是艺术自身和现实的经验,属于一种艺术活力,如果过分的要阐述以及哲学化,那必然会影响这种艺术活力。而这种过于哲学化复杂化的观念,也是当时新潮美术的主要思想。因此,王广义老师才提出了“清理人文热情”。王广义老师,也就是在这种过度崇尚西方哲学思想的热潮中脱颖而出,打破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形势。到了后来,王老师也相继提出了“打批判”和“冷战美学”这样的艺术思想,从而产生了相应的艺术创作作品。

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毫无疑问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和他的经历以及受到的教育相关联的。王广义老师是黑龙江哈尔滨人,性格当然是典型的东北汉子。在风格上,与他的同班同学张培力老师相比,更有一种豪放、大胆的感觉。艺术家们的创作作品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心里总会有被影响的部分。例如王广义老师2008年所创作的系列作品,防化、防原子弹主题,就是标准的冷战时期假想敌的产物。王老师假设当时战争会爆发,爆发之后要怎么应对,这样的思考对于王老师的影响甚远。

王广义老师认为,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大的方面就是现在的世界格局,是冷战时期埋下的种这个种子发芽之后形成了现这种局面。“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是和我小时候所看到的世界极其相似。”但是也会有人说,这个时间变化得太多,甚至让人辨认不出。因此,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的联系,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考虑。

不希望艺术太像艺术

从大批判系列到冷战美学系列,王广义老师一直在弱化技巧上的熟练度,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拙”的感觉。而这种“拙”的感觉源自王广义老师对于自己的艺术的观点。王广义老师自述,不希望艺术太像艺术。原因是,几乎所有人在描述的时候都说艺术很“艺术”,语气当中带有一种“玩艺术”、“技术性”的东西存在。但是,艺术最重要的,还是要表达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但并不是说拉进和非艺术家人群的距离,就可以消除艺术与非艺术的距离感。大多数艺术家都和王广义老师的想法一样,就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不希望所谓的“艺术”称为他们作品的代名词。

独立的艺术没有价值

“当代艺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果脱节了,可以说当代艺术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政治、哲学、战争、国家、民族,所有的一切都与艺术有关系,只是看艺术家更愿意侧重于哪个有关方面而已。”王广义老师在对某个记者的提问中说道。

王老师曾经自述,自己的艺术是借助于人民的艺术来完成的,并不是出自他的创造,而是人民的创造的。例如“大批判”系列作品,是当时王广义老师对于这类问题有兴趣,于是搜集这类的资料。找到了一些所谓的“大批判报头”的资料。他认为十分有趣,因为“大批判报头”既像艺术,但又非常不像艺术。由于这些资料表达的意思非常模糊,于是,王广义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把它重新创作出来,从而创作出了“大批判”系列的作品。

艺术不受历史的约束,但是却受到历史的影响。所以说,独立的艺术没有存在价值。现在,王广义老师的艺术价值与日俱增,已经称为了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80到90年代的所有问题,他天然的智慧和过人的直觉判断力,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熟悉的图象的性质和意义,他的作品像一个个路标,标志着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走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