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

王小盾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小盾,男,笔名王昆吾,1951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小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早期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1]
    中文名:王小盾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南昌市 毕业院校: 学位/学历:硕士 职业:教师 专业方向: 职务: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性别:男 笔名:王昆吾

人物经历

1951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曾在赣东北山区从事农业劳动十年。

1982年在复旦大学获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王运熙教授。

1985年在扬州师范学院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任中敏(二北、半塘)教授。

1985年12月起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

1988年、199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3年起,任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6年起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年起任教于温州大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所主持的科研课题则有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汉民族文学艺术与周边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播方式和中国诗体的变迁》、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原始艺术及思想研究》、教育部古委会项目《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等。在这些工作中,他通过学科交叉,倡导了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开放姿态的学术风格。

人才培养

学生情况

先后指导了近三十名博士生。这些博士生在汉民族文学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文学传播和文体变迁研究、音乐文献研究、《乐府诗集》研究、越南汉文学研究等专业方向上,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出版图书

《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1989)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1990)

《汉唐音乐文化论集》(1991)

《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1993)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1996)

《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1998)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2002)

《词曲研究》(2003)

《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2003)

《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2003)

《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2007)

其中以“燕乐歌辞”为题的两书分别是关于中古音乐文学的史料学成果和理论研究的成果。

前者收录歌辞作品五千多首,对其出处、本事、流传经过和表演方式作了详尽考订;后者则以汉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种史实为背景,通过对音乐体裁和相关文学形式之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各种文学新品种、新样式、新风格的来源。

另外两部书属于专题研究。前者由30篇学术论文组成,讨论了魏晋大曲、唐大曲、琴大曲、敦煌令舞、中古呗赞、唱导、佛曲、道曲、道教科仪、敦煌讲唱文学的音曲符号等一系列事物的内涵和成因;后者则在详细描写唐代酒令艺术及其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较完满地解决了两大学术疑难问题──词的起源问题和敦煌舞谱的释读问题。

《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从原始信仰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系统解释了古代神话的文化内涵。后一书收录十八篇较长的论文,运用多种学科的资料与方法,在神话与艺术考古、文学的发生与传播、宗教音乐系统的形成、民族文化的起源等领域,提纲挈领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观点和思路。

荣誉表彰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1991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中国图书奖最高奖项荣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四川省最佳图书奖;

1994年,《唐代酒令与词》(载《汉唐音乐文化论集》)获上海市1986-1993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7年,《唐代酒令艺术》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著作三等奖。

社会任职

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