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王博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博(1967年1月—),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古代中国哲学,尤其偏重在道家、儒家、早期经学和出土文献等领域。已出版专著多部,《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和《庄子哲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2年5月3日,王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心灵四季》讲座,主要讨论中国的哲人们,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可以遇到众多伟大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改变了这个世界。
  • 中文名:王博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内蒙古赤峰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职业:教授
  • 代表作品:《易传通论》、《庄子哲学》
  • 主要成就: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7年1月

人物简介

王博,1967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198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199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留北大任教至今。

1999—2000年两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南开中学理事会理事。

出版专著

已出版专著七部:《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庄子哲学》《无奈与逍遥》《奠基与经典》《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另有合著数种。

人物活动

演讲人:王博  时间:2012年5月3日  地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所谓“中国式”是因为我的讨论主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被其他传统的人们所分享。事实上,生命和生活是相通的,这也就意味着心灵可以超越民族或国家的界限。“心灵”和我的专业有关。

心灵之春:儒家

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的所在,春天给人们最大的感觉是温暖和生机。“春雨过春城,春城春草生。春闺动春思,春树鸣春莺”,大地复苏,万物萌动,《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在春天有最好的体现,足以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宋儒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以为“与自家意思一般”,且可观天地生物气象。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对天地生物之仁的体会中,内心之乐便是自然之事。

心灵之夏:墨家

夏天给人的感觉是炽热的,酷暑、暴雨和狂风,一切都是那么奔腾和豪放。随着万物的成长,世界显得比春天更拥挤,当然,也更紧密。这非常类似于墨家的气质,这个学派给世界的最大感觉便是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不满意于儒家的主张,以之为分歧、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因此提出要“以兼易别”。所谓别,即是爱有差等,如爱自己的父亲超过爱别人的父亲,爱自己的国家超过爱其他的国家;所谓兼,即兼爱,视人如己的爱,因此也是普遍而无差别的爱,如“视人之国若视其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想用兼爱来取代爱有差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保留人类最需要的爱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避免差异的爱所产生的问题。

心灵之秋:道家

秋天是一个矛盾的季节。收获和失去、成功和无奈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从《诗经》和《楚辞》的时代开始,中国的诗人们就有悲秋的传统。秋风扫落叶的萧瑟难免让人产生“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叹,这多少会冲淡些收获带给人们的快乐。秋天的心情可以用由秋和心所组成的“愁”字来表现,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更像是五味杂陈。

心灵之冬:法家

经过了春生夏长秋收三个季节之后,天寒地冻的冬天给人以安定和冷酷的感觉。生机敛藏、万物闭伏,世界笼罩在一种简单而冰冷的秩序之中,单调而寂静。这似乎就是法家有些冷酷的心灵。我一直觉得,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被功利所充满和占据的时候,那就是冷酷的。不幸的是,这正是法家对生命和心灵的理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