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

汉语汉字
兽(读作shòu)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甲骨文。兽本义是打猎,即捕捉禽兽的活动,用作动词。转指打猎的对象,即野兽,一般指四足、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引申为野蛮。
  • 中文名:兽
  • 拼音:shòu
  • 繁体:獸
  • 部首:丷
  • 五笔:ULGK(86版)
  • 郑码:udaj
  • 字级:一级字(编号2407)
  • 平水韵:去声二十六宥
  • 笔画:9 11
  • 结构:上中下结构
  • 造字法:会意字
  • 统一码:基本区U 517D
  • 异体字:獣、?
  • 注音:ㄕㄡˋ

字源演变

兽,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单,从犬,单是狩猎工具,犬也是用于打猎的。最早见于甲骨文,作图1或图2。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一种在“单”下加“口”的异体,作图3。此后,两种构形并存,直至楷书时才淘汰了不加“口”的写法。

《说文》中说:“兽,守备者”,这里的“兽”的意思指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用作形容词时,比喻野蛮、残忍,也指兽形的。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英译

释义

例句

例词

shòu

名词

beast;

animal

哺乳动物,一般指四足、全身生毛的哺乳动物。

《释兽释文》:“兽毛虫总号。”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野兽;鸟兽

dry meat

干肉。

《仪礼》:“实兽于其上,东首。”

朱熹《周易本义》:“腊肉,谓兽腊,全体骨 而为之者,坚韧之物也。”

兽腊

tiger

虎。

《周书·周惠达传》:“ 侃谓惠达曰:‘萧氏逆谋已成,何为故入兽口?’”

兽口;兽吻;兽君

动词

hunt

打猎。

《诗经‧小雅‧车攻》:“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搏兽

形容词

beastly

野蛮的、残忍的。

《周礼·夏官·大司马》:“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兽心;兽欲;兽行

beast-like

兽形的。

《周礼·考工记·梓人》:“张兽侯,则王以息燕。”郑玄注:“兽侯,画兽之侯也。”

兽材;兽面;兽侯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嘼部》舒救切

守备者。从嘼从犬。

说文解字注

守备者也。

以曡韵为训。能守能备,如虎豹在山是也。

一曰两足曰禽。四足曰兽。

十字见尔雅音义,与释鸟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合。许於鸟字下曰:长尾,禽总名也。与此同,与禽字下异。

从嘼,从犬。

少仪有守犬,守御宅舍者也。故从之会意。舒救切。三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说文》:守备者。从嘼从犬。《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书·益稷》: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周礼·天官》: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

又《天官·庖人》:六兽。注:郑司农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也。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棜在其南,南顺。实兽于其上,东首。注:兽,腊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王力系统

ɕ

ǐu

董同龢系统

ç

jŏɡ

周法高系统

stʰ

jəw

李方桂系统

h

rjəgwh

两汉

西汉

东汉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jou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ə̯u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əu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u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əu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ə̆u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ou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舒救切

ɕju

集韵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舒救切

ɕiəu

韵略

去声

舒救切

增韵

去声

舒救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全清

ʂiəu

中州音韵

去声

尤侯

叶收去声

洪武正韵

去声

全清

舒救切

ʃiou

分韵撮要

阳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