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

汉语成语
物极必反,汉语成语,道家哲学。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1]
    中文名:物极必反 拼音:wù jí bì fǎn 近义词:月盈则亏,周而复始 反义词:千篇一律

释义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是谓阴阳互动,欲触极则而反。由此循环相生,不熄不灭在其固有法则之中。若遇极而反者,则出。若出者,必须创造出更大的反极才能入。此时,或许空间已有不同。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出处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宋·朱熹《近思录》引宋·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物极必反,子宜速归。不然,胥当践‘复楚’之约!”

成语辨析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反”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