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雀

煤山雀

山雀科山雀属动物
煤山雀(学名:Parus ater),共有21个亚种。是一种栖息于针叶林的小型鸣禽。喙短钝,略呈锥状;鼻孔略被羽复盖;翅短圆;尾适中,方形或稍圆形;腿、脚健壮,爪钝。羽松软,雌雄羽色相似。性活跃,常在枝头跳跃,在树皮上剥啄昆虫,或在树间作短距离飞行。非繁殖期喜集群。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每窝产卵5~12枚,由雌鸟孵化约12天,双亲育雏约3周。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
    中文名: 拉丁学名:Parus ater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鸟纲 亚纲: 目:雀形目 亚目: 科:山雀科 亚科: 族: 属:山雀属 亚属: 种:煤山雀 亚种:21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煤山雀 中文别名:贝子 英文名:Coal Tit 分布: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简介

煤山雀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全长90~120mm,体形较小。头部黑色,具羽冠;两颊和后颈中央白色;上体深灰;翅上覆羽具2道白斑;下体淡棕白色。两性相似。

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复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因雄鸟叫声响亮,被大量笼养。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没于竹林、人工林和针叶林,冬季有时也到山麓脚下和邻近平原地带的小树丛和灌木丛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

生活习性

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聚小群,有时也和其他山雀混群。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不时发出“zi-zi-zi”声,繁殖期鸣声较为洪亮,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有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的习惯,于冰雪复盖的树枝下取食。

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松萝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1-8m,巢的洞口2-7cm,内径6-11cm,深11-38cm。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10-11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

每窝产卵8-10枚,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平均为15-×12mm,卵重平均0.93g,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7-18天,6月中旬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美尼亚,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

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