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

鳞翅目大(天)蚕蛾科大型蛾类
乌桕大蚕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1]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亚目:僵翅亚目 科:大蚕蛾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乌桕大蚕蛾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乌桕大蚕蛾 中文别名:皇蛾、阿特拉斯蛾、蛇头蛾、蛇头蝶、霸王蝶、霸王蛾等 英文名:Atlas moth 分布:中国及东南

形态特征

乌桕大蚕蛾,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内侧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生活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雌性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荷尔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所释放的荷尔蒙。乌桕大蚕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荷尔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主要寄主

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保护级别

乌桕大蚕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